重要转载

郭强: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 建设高品质文化生活

时间:2023/02/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就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全国宣传部长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加强高质量文化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高质量文化供给的“高”,应当体现为思想领航的“高度”、主流舆论的“高昂”、文艺创作的“高峰”、产业发展的“高招”、为民服务的“高效”。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着力从底蕴厚重的安徽传统文化中开掘力量源泉、从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彰显时代精神、从江淮大地的美好生活中撷取创作素材,谱写好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建设高品质文化生活的安徽篇章。

聚焦“两个结合”,开展高水平文化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注重从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的历史传统、济世安民的学术源流中汲取养分、采撷英华,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我们将:

       抓好资源聚合,着眼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和软实力,分类梳理文化脉络、传承文化基因,围绕打造“新时代徽风皖韵”文化标识,系统构建涵盖皖北、皖中、皖南等地理空间的省域文化共同体,着力提炼徽文化、淮河文化、老庄文化、桐城派文化等地方文化的统一精神内核,揭示背后的深层次文化逻辑、历史逻辑,不断培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土壤。

       促进力量联合,与中央有关单位合作办好新时代改革发展论坛、徽学学术大会、淮河文化论坛、红色文化研讨会等全国性研讨平台,聚焦重点课题,开展联合攻关,推出更多反映安徽实践、彰显安徽特色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深化内在契合,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胸怀天下的文化理想、集体主义的文化逻辑、家国一体的文化伦理、互鉴包容的文化特质,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道德观,深入研究两者的高度契合性在安徽的具体体现,不断激活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核,彰显科学理论的气度神韵。

坚持“两个巩固”,厚植高层次文化自信

       新时代十年,中国人“平视世界”的底气更加充足、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展现出自信自强的鲜明精神气质。这种文化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持续巩固,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弘扬,源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我们将:

       自觉当好“两个巩固”的忠实建设者,用更加扎实的理论武装凝心铸魂,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为安徽发展擘画的宏伟蓝图、对江淮儿女寄予的殷殷嘱托,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强化理论学习“列席旁听”,通过开展“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打造《理响新时代》融媒理论节目、举办“书香安徽”读书报告会等方式,全方位呈现领袖关怀,深层次展现领袖情怀,多角度刻画领袖形象,让党的创新理论扎根脑海、浸润心田,让核心意识融入血脉、铸入灵魂。
 
       用更加生动的舆论引导加油鼓劲,坚持自信自强、团结奋斗的宣传主基调,实施安徽新时代重大事件、重大工程新闻纪录工程,着力把政策举措讲清楚、发展故事讲生动、现实问题讲透彻,以安徽视角、安徽实践印证和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汇聚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用更加有力的言论辨析举旗亮剑,针对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态度暧昧的灰色地带,特别是消解社会共识、瓦解人民斗志的言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主动出击、坚决反制,理直气壮开展东西方比较,铿锵有力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坚定维护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

把牢“二为”方向,共享高效能文化服务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既是对文艺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我们将:

       着力提升供需对接的精准度,把增进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作为重要标尺,把群众“表情包”作为工作“风向标”,推行按需制单、百姓点单,将选择权、评价权交给群众,精心办好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戏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戏曲进乡村”“文化名家进校园”等活动,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推进方法手段的数字化,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应用转型、文化服务要素数字化发展,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安徽省域中心,加快推进智慧广电、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随时可享、触手可及。

       完善服务平台的承载力,统筹城市乡村、政府市场、线上线下、群体个体,动态调整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因地制宜建设城市文化会客厅、乡村文化礼堂、乡村“复兴少年宫”等一批公共文化“微地标”,全面构建“15分钟阅读圈”,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公共文化服务。

践行“双百”方针,打造高品位文化产品

       进入新时代,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我们将:

       牢牢把握方向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崇高伟大的文艺使命、叩问心灵的时代脉搏、宏阔敏锐的世界眼光、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守正创新的艺术执着、纯正高尚的人品格调,做到创作与修身共进、人品和艺品俱佳。

       潜心打磨精品力作,加强对重点题材创作的整体规划、原创支持和专业指导,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每年重点抓好“六个十”:10部文学作品、10部图书、10部影视剧、10部舞台剧、10首歌曲、10部网络文艺作品,形成一批具有历史高度、体现“四个讴歌”、彰显徽风皖韵的优秀作品。
 
       培育壮大人才队伍,以“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为抓手,创新人才“引育留用”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文艺人才周转池,创新人才资助方式,推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打造人才成长的平台、干事创业的舞台,形成精品迭出、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深耕文化“双创”,培育高能级文化业态

       安徽丰富多元、锦绣多姿的历史人文积淀,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广阔舞台。我们将:
       
       强化重大项目带动,滚动充实省级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库,谋划推进一批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电子竞技、康养旅居等重大项目,建设合肥都市圈文化发展核心区、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示范区、徽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皖江文化发展集聚带、淮河文化发展集聚带,形成产品特色鲜明、产业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强化模式业态创新,坚持创意为王、技术赋能、文化加持,跟进疫情防控新形势、群众消费新需求,积极发展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努力在文化与教育、科技、旅游、金融、人工智能等跨界融合领域抢先推出一步、抢占一席之地。

       强化资源要素赋能,建好用好文创园区、产业基地和重大活动平台,充分发挥安徽文化和数字创意产业投资基金、沄徽文化数创投资基金作用,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力度,打造全链条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带动优质资源高效集聚,持续夯实文化软实力、筑牢发展硬支撑。



(作者为安徽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