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哲燮
行者无疆,关于西藏,有人去旅行,有人去历险,一些远行藏地的人曾为我们留下了一本本神奇浪漫的记录,那大多是用脚写出来的游记。而《雪域歌行》则是心灵向上的行走,是一本用心写出来的书。
《雪域歌行》作者并非游客,西藏不是他的旅途。作为安徽省第二批援藏干部,侯化林曾在2004年至2007年,在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工作生活了三年。他是援藏工作的接力者,他从长江之滨铜陵去往雅砻江畔的藏地,把藏地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克服远离家乡、高寒缺氧、生活不适等困难,默默地践行着崇高使命,建功边疆,也完成了精神的洗礼。这本书是他整理援藏日记,记下自己在藏地经历、见闻和思索而形成的,是他以文字的方式向高原美丽的山水,以及淳朴、善良的藏胞致敬。
《雪域歌行》是心灵的守望。这本书分上、下两辑,在上辑《援藏篇》中,他远溯汉藏民族血浓于水的亲情,真诚记录了他的援藏之行。他情结西藏,踏着援藏前辈的足迹,带着江淮儿女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怀着高原建功的理想,飞向西藏。他走进的是“藏民族的摇篮”雅砻河谷,走进高寒边境县山南浪卡子县,顶风冒雪,跋山涉水,沿着羊卓雍湖深入农牧区,抵达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乡普玛江塘,走遍了该县2镇8乡110个行政村,走访了4000多户农牧民,感受藏胞冷暖。作为县委书记,他为浪卡子县谋布局,绘蓝图,改革县驻拉萨办事处和县属草场的经营模式,创新解决历史遗留下的松多草场之争,积极发展羊卓旅游,奋力推进义务教育等社会事业,造福藏地,助推藏地发展。作为援藏干部,他和援藏同伴一起实施援藏项目:安徽新村、羊湖边贸广场、白地乡希望小学等一个个项目,为皖藏架起连心桥。
《雪域歌行》是心灵的指归。这本书的下辑《藏缘篇》,是他的藏地履痕和人文体悟。他饱含情感,描绘了西藏自然地理的瑰丽,记录下高原人文风物的神奇,用心感受着雪域高原的民俗风情,细心体会藏胞的日常生活,留下了沉甸甸的思考。那青稞酒、酥油茶、风马旗、玛尼堆,寄托着藏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古刹桑顶寺、佛塔桑耶寺的佛域雪光、藏香弥漫,散发着虔诚和大爱;那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羊卓雍湖”,作为浪子卡县的别称,呈现出一代代藏胞放牧羊群、放牧吉祥的生活;那藏戏藏舞以及雪顿节、过林卡等,展示出藏文化的风情,呈现出欢乐藏地的景致;那珠穆拉玛峰、岗仁波齐雪山、玛旁雍措湖、卡若拉冰川,彰显着神山圣湖的奇异风光;还有巍峨的布达拉宫下的日光城拉萨、塔铃风动的后藏首府日喀则、“百川之源”阿里的寻梦、“天空国度”古格王朝的遗迹、昆仑山和雀儿山的雪线苍茫……那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向上的仰望和行走。
《雪域歌行》是心灵的欢唱。这本书以“歌行”为名,唱响的是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歌。雪域自然条件艰苦,物质生活相对匮乏,可藏胞们诚挚热情的面容、宽容明朗的笑脸、载歌载舞的身姿,他们以坦然、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冰天雪地之上绽放出朵朵雪莲花。雪域地理环境寒苦,氧气稀薄,对每一个援藏的人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就是在这样的极地,作者在心中恪守着顶风傲霜的“格桑花”。面对高原反应的侵扰,怀着对远方亲人、朋友的眷恋,他以苦为乐,无悔选择,激情坚守,自我锤炼,以条件的艰辛和情感的孤独磨砺品性;在仰望雪峰、触摸苍穹中,与天河相伴,与星星相守,净化心灵,从而步履从容,与雪域共歌。无论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在广袤辽阔的冰雪线上不屈不挠地生活,都会养成坚忍不拔的品质,铸就精神的海拔。这种欢唱是一份顽强和豁达,是一份坚定和美好。
一次西藏行,一生雪域情。这本书不仅仅是行者的手记,而且是作者对人生最重要的一段里程的体验。书中记下了他的感动、感激和感恩,是一种向高度致敬。阅读它,我们不仅可以跟着文字去行走,更能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