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和王冠亚最后的合影(资料图片)
昨天,王小英向媒体讲述父亲王冠亚的起伏人生。
王冠亚的一生,是跟严凤英交织在一起的,虽然他只守候了她短短12年的时光,但是为守护这段感情,他却终身未再娶。曾经,在表演完《牛郎织女》后,严凤英被问及自己的牛郎在哪里时,她说:“我的牛郎(王冠亚)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呢。”
如今,王冠亚也已经离世,有人说分别45年后,“牛郎”和“织女”终于相会了。
难舍一起厮守过的老房子
大概10年前,在姜夔文化研究会的一次研讨会上,同为会员的成展鹏和王冠亚第一次见面。那年,成展鹏不到30岁,王冠亚已年过七旬。“当时他在会上谈了他写的关于姜夔的电视文学剧本《暗香疏影赤阑桥》,让我印象很深。”昨天,成展鹏对记者说,两人从那之后经常交流、探讨。
回想起第一次去王冠亚家的场景,成展鹏的心情特别沉重。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家里的摆设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样子。直到去世之前,王冠亚还住在当年跟严凤英一起生活过的旧房子里。
两人聊得投机了,王冠亚便将自己跟严凤英的故事说给成展鹏听,“他说的时候特别平静,就跟讲故事一样。”成展鹏说,像他那样情感充沛的编导,能用一生坚守自己的爱情,很了不起。“光是她(严凤英)的照片就占了主卧的一半空间。”成展鹏说,王冠亚生前曾告诉他:“严凤英单纯、真诚、开朗、热情、倔强,对艺术有着不懈的追求,美丽让她饱经苦难,但她从不妥协。”
王冠亚曾对成展鹏提到过1956年胡志明访华时的一个细节,“当时严老师被安排表演,胡志明看完她表演的《牛郎织女》后,问她的牛郎在哪里,她说我的牛郎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呢(当时王冠亚正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干部班进修)。”成展鹏清楚地记得,说到这一细节时,王冠亚脸上流露出了幸福的表情。
王冠亚是湖北人,解放前考入大学,几年后作为安徽军区文工团创作组成员,与当时的黄梅戏名演员严凤英相识。慢慢地,严凤英与担任黄梅戏编导的王冠亚有了更多的接触,发现他很不错,1956年,两人终于喜结良缘。
正当王冠亚与严凤英为发展戏剧事业而勤奋工作的时候,灾难从天而降。王冠亚因为所谓漏网“右派”问题受到“审查”,而一代黄梅戏表演大师严凤英则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惨遭侮辱和迫害。1968年4月8日,严凤英含冤离世,时年38岁。
2006年,媒体争相报道了王冠亚“大修”传记《严凤英》的事情,他曾表示,写这本书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还没有现在这样开明,对于许多历史问题的认识也无法像今天这样透彻。对于许多细节问题只能一笔带过,比如严凤英为何要自杀、严凤英自杀以后的情况等,都写得非常简略。他想在“大修”时将这些内容补充进去。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一直到去世,王冠亚没能完成当初的愿望,没能“大修”完这部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传记。
身为交往十年的好友,农民作家闫立秀说他曾认真地问过王冠亚为什么没有再娶,“他当时说,有严凤英在这里,我再也找不到像严凤英那样好的女人了,不如不找。”闫立秀说,他们俩不论是艺术成就,还是夫妻感情都是很好的,只是在严凤英落难时,他无力保护她,这令他感到愧疚,“外面的人骂他懦弱,只能说人们不了解那个年代,他可以为严凤英死,但是两个孩子怎么办?他还是想把他们抚养成人。”
满怀爱意改编亡妻成名作
在省剧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侯露眼里,王冠亚很长时间没有从历史的阴影中走出来。“但他在艺术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坚持自己的理念。”她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80年代王冠亚改编导演的《卖饭女》,该剧原名《小辞店》,是严凤英的成名作。“这部剧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上演,他将它改编后重新搬上了舞台,这里面充满了对亡妻的爱。”
“他不仅仅是严凤英的丈夫,更是她艺术成长道路上的同伴。”侯露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曾看过王冠亚导演、严凤英主演的《江姐》《红色宣传员》等戏剧。“严凤英刚开始扮演的都是农村妇女、富家小姐一类的角色,后来慢慢转向饰演革命者等其他角色,这与他(王冠亚)是不可分的。”
黄新德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初,13岁的他刚到省艺术学校黄梅戏班学习时,在一次联欢会上看到了严凤英,“记不清是1965年还是1966年,我在一次集会上又看到了严凤英,这一次她旁边站着王冠亚。”黄新德说那是他第一次见到王冠亚,“穿着整洁的衣服,说话很儒雅,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
黄新德对着严凤英喊了句“老师好”,“她显得特别激动,指着我跟王冠亚说‘这孩子不错,等他毕业了,到我们团来’。王随即说‘这个孩子好,这个孩子聪明’。”黄新德说,那时严凤英和王冠亚不知道他早已毕业却尚未分配,一直在学校呆着。
1969年,黄新德进了省京剧团,直到1979年,严凤英去世11年后他才进了省黄梅戏剧院,并在王冠亚的指导下完成了第一部戏——《春草闯堂》。“他还主动提起了往事,说‘当年严老师说你要来,你终于来了’。”黄新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