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心语

汪强:“我要为小岗村拍摄五十年!”一位摄影师的承诺……

时间:2025/07/07
       在滁州市区与小岗村之间的公路上,一位古稀之年的摄影师已奔波了四十余载。退休11年的汪强,至今仍将镜头对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我要为小岗村拍摄五十年。”这句承诺的背后,是一位摄影家用半生见证中国农村改革的光影史诗,更是一位记录者对农民开拓精神的深沉致敬。

镜头里的感恩:致敬改写命运的拓荒者

       汪强因为用镜头关注小岗村40余年变迁而成为全国闻名的摄影家,并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他拍摄的《战胜贫困的小岗人》《讨饭庄的孩子》《快乐的小岗人》《退休后的严俊昌》《严家父子两代书记》《人民代表严宏昌》等图片,从侧面反映了小岗人的精神风貌。

汪强与中国摄影金像奖奖杯。

       这么多年来,每次接受采访,都有绕不过去的问题:“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小岗村?”“为什么会一直拍摄小岗村?”汪强曾经无数次回答过这样的问题。在他的心里,与小岗村就那样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了,如果要究其根本,还是和心底那份对农村的情感有深厚的关联。

       1975年前后,汪强常去小岗附近的小溪河、燃灯公社拍摄文化下乡以及凤阳花鼓女;1979年又去小岗生产队附近公社检查乡村电影宣传工作,所以对小岗一带十分熟悉。1979年,他记录下了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18条汉子中的严立坤、严俊昌、严立学——他们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交谈着,挥动的手势、眺望的眼神,透露出无畏的干劲。
 
       1980年以后,社会的大氛围一下子变了。这一年,汪强赶上《滁州报》复刊,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从那时起,他开始有意识地记录宣传小岗村的生活点滴,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

       汪强关注小岗村,经历了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有目的”的阶段,他遵循的信念就是,用镜头关注身边的人文和自然,用人生去实践摄影的价值。他认为,小岗村是全国大部分农村的缩影。也是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故事,无论怎样向前走,都有极大探索价值意义,是中国农民的当代故事。

外聘导师:向青年一代传授小岗精神

       见到汪强的时候,他正在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给学生们上新闻摄影课。这些零零后的大学生们,虽然离那个时代已经久远,但是当汪强老师用40多年沉甸甸的影像PPT为他们讲述时,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同学非常感兴趣,向汪强老师提出了问题,汪强详细地一一解答。
 
       汪强目前是滁州学院外聘的硕士生导师,为新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授新闻摄影课程,理实结合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为增强教学效果,2018年文传学院建设了汪强摄影工作室,展出了汪强从事摄影工作近50年来的代表作品,其中尤其珍贵的是入选中国革命博物馆国史陈列展览收藏、记录“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发展变迁全过程纪实摄影作品。

       每当下课,不少同学们就会来到这间汪强摄影工作室,视觉的力量让同学们感到深深的震撼,汪强还会一遍遍地跟同学们讲解照片背后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述说着小岗人的精神。

       汪强认为,虽然同学们离那个时代已经有些遥远,但是通过丰富镜头语言,同学们就能直观、深刻地了解历史,更能感受到小岗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尤其值得当代青年人学习。

记录者的使命:用半世纪求证一种精神

       虽然汪强已经71岁,退休都已经11年了,但是对小岗的关心、关注有增无减。汪强熟悉小岗的每一寸土地,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小岗村几代人也把汪强这位老朋友看做“家人”一样。每年过年,汪强肯定都要回小岗走一走,看一看,看看农村的新变化,用相机记录下来,有时,他还会将乡亲们的全家福冲洗好,再放大,给他们送过来。
 
       平日里,虽然汪强的住处离小岗村有110公里,但只要小岗村有新发展、新变化、好故事……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严寒酷暑,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小岗人在外创业,有变化、有新成就,也会立即赶赴拍摄。

       汪强认为,有幸能紧跟时代步伐,记录下中国农村改革源头——小岗村40多年的发展,能为这样一个既典型又普通的村庄留下一部影像史料,历尽艰辛,责无旁贷。
 
       汪强感慨地说,我只是普通的时代记录者,跟着小岗农民走过半世纪,是我的机缘,计划拍摄小岗50年,也并非是终止目的地。我是在求证小岗人践行的“实事求是”、“穷则思变”、“敢创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守正创新精神,激励自己点燃激情,来见证时代发展,讴歌当代农民。



来源:合肥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