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心语

走进“观念”与“版画语言” ——版画《梦绕黄山》创作谈

时间:2014/10/16

版画《梦绕黄山》是我参加安徽省美协组织的“黄山魂”版画创作活动时创作的作品,是我尝试以“黄山”为基本元素,来表现、表达自己的思考。

传统意义上的“命题作文”大略是确定主题,收集素材等等,现代意义上的“命题创作”大概首要的是挑战与创新,原创与创新的意义在其首位。当我认识到:“魂”是指能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是人的精神、思想方面活动的总称,是事物的最精粹、最主要的部分。那么体现和突出“精神性”成为自己这次创作的主旨。

 黄山“双剪峰”是我选定的原型,用其象征性直指大自然与现代物质文明的相悖性。尽管我告诫自己:这里只有疑问、警示,没有批判,不涉环保。在作品里一定要做到,自然“造山”,人类亦“造山”,没有褒贬,没有是非,甚至没有哲理,没有观念,仅仅是现象,探讨“无意义”作品的特殊表达方式——“空指”。所谓空指,我以为是更加深刻而终极的普世主题。否则,我没有必要更没有兴趣一本正经地去画、刻、印,完成一件对我来说的“大制作”。我想用大制作来体现其并非“空指”或“无意义”(有人建议我再作之三、之四,那一定更好),也不问哪座山更高,哪座山更美——只是梦,是缠绕的梦境。因为人类崇拜自然(黄山是自然的缩影和象征),人类也不断改造自然和对抗自然,然而这种种动机和行为恰恰又是自然所赋予的,这种奇妙的关系也构成了自然界的平衡或失衡。我的“梦绕黄山”就在这种平衡与失衡状态下失语了。然而,我深知:走进“观念”不等于走进“版画语言”。作品的成败在于“语言”与题材内容、观念主题的高度和谐统一。

我姑且把这次“黄山魂”的创作,当作一次“造山运动”,把自然之黄山与“人造之黄山”用象征性的版画语言再现之,并且并置为一件作品。有了以上的认识和观念,随之而来的是创作热情和冲动,并把这种热情和冲动转化为劳作。这种劳作包含了对最终作品样式、色调、刀法等等的思考、想象和设计。如果说设置观念或观念先行并没大错,但是能否找到最恰当的、独到的版画语言才是关键所在。好多人延续了一贯的创作风格,采用了习惯的版画语言;也有人一改过去的方式、方法,或从古版画资源中汲取营养,或从其他画种中引入特征,我却从非自我的、又非传统的观念主义装置作品中寻求出路,这不仅仅是为了改变自己面貌,更多的是喜欢,感觉它深刻又有趣。我以为:观念主义作品有其思想的深刻性和样式的当代性特征,版画作品有最大的开放性,可以吸收其有益成分以完善自我、跟进时代。我做了一次尝试和探索。

有人说“黑格尔和丹托都曾讲过,艺术进入观念领域就进入了哲学领域,这样的艺术必然进入终结。”或许观念就是观念,装置便是装置,而版画毕竟是版画,相互吸收是有可能,但是吸收的方式、方法等等却是要慎重选择和把握的!现在作品已经完成,总结思考的内容还很多,落实到版画画面上的精神性究竟是什么?他不仅仅是版画作者赋于作品的思想;也不仅仅是版画作者所崇尚的创作观念;更不是移花接木的形式语言,而是身心内在的一种理性的释放,一种富有张力的表达,一种美好的追求,表面的静止或含蓄;动感或变异却显而易见的与众不同的样式,或许这才是我所梦绕、追寻的“精神性”或曰“魂之魄”。尽管我做了最大的努力,却依然难以断言它的得与失、成或败!

可以肯定的是:要继续创造,而不是重复,把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坚持下去。“黄山之梦”还在继续,“黄山魂”永存。

(文:郑贤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