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心语

用真情讴歌希望的田野

时间:2014/03/31

——我为什么写推剧《凤桥明月》
□ 文 硖

    首先,为了这个剧种和剧团。2002年,我在北京参加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举办的剧本颁奖会,大家知道我是安徽的,就纷纷叫我唱黄梅戏。我说只会写,不会唱。这时一位女同志大方地站起来,自我介绍说是安徽凤台县推剧团团长岳文兰,要为大家演唱推剧,岳团长的演唱赢得了一片喝彩,也让我们结下了缘分。从此,我对推剧和她的剧团便由陌生到熟悉,再到魂牵梦绕地呵护热爱。十多年来,先后为其创作了《王三姐赶集》、《乡长过河》、《平民夜话》等多部作品,为推剧和剧团赢得一系列荣誉极尽了绵薄之力。2010年初,岳团长要我为建设新农村奔小康写个戏。为了熟悉生活,我就到凤台农村去了,这一去,就遇见了凤台县杨村乡店集村的书记兼村长陈宏斌同志,就是因为陈宏斌,我写了推剧现代戏《凤桥明月》。
    陈宏斌,男,汉族,1968年3月出生,1995年10月入党,大专文化,2002年分别通过店集村支部大会和村民大会选举,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至今,是淮南市、凤台县人大代表。
    陈宏斌年少家贫,常随祖母逃荒要饭。长大后做过兽医,当过老板,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发了财后,主动回报社会,报效家乡;当了民选的村官后,更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奔小康。主要事迹有:首先成立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带领全体社员,按照“十统一”种植模式,使全村土地增产、增效、增收,社员省工、省时、省力,人均每亩比同等条件下多增收1000元。2012年7月4日,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在人民大会堂被中国农业部授予“全国示范社”,国务院农业发展部部长徐小青到社视察后,认为该社的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该社的模式是社员+基地+合作社+龙头规模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陈宏斌本人在中央2011、2012、2013年三次1号文件出台前均被邀请座谈征求意见。
    其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村民营造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店集村位于淝河左堤南侧,西淝河北岸,全村825户,其中535户,近2400人居住在海拔20米以下的低洼处,常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严重威胁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06年陈宏斌根据村民的迫切要求,主持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表决通过了在淝左大堤北侧店罗大沟两侧及孙庄沙石路两侧规划建设新村的决议。新村由村里统一规划开发建设,建成后交由村民搬迁入住,180平方米的二层楼“小别墅”按造价6万元出售给村民。
    店集新村被建设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被授予“全国人文与发展研究基地”。陈宏斌同志被中央电视台七套农村栏目记者采访,《村官》杂志2007年第8期以“安徽省凤台县店集村新村建设记实”为题材对此进行了报道。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卫民入村调研时,认为该村人均收入、群众素质、公益事业、生活环境,幸福指数在全国同等经济条件下,名列前茅。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始终是文艺创作的不二法宝。地方戏的存在价值,除了在其与生俱来的艺术个性之外,还在于其浓郁的地域文化品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给凤台这块淮河岸边的热土注入了新的活力,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我在大量的采访过程中,发现了新农村建设的三大热点特色:一、到处都是统一规划新盖的新村别墅;二、能人纷纷还乡创业;三、民选村官大都是“还乡能人”。陈宏斌就是这一典型的代表。如何实现笔下人物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典型”的转化超越?如何用推剧艺术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给农民带来的新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如何把广大农民激情如火的心肠和一个基层干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如何使传统戏剧融入现代生活的信息,在题材上契合主流文化,体现为生命、为人性吟唱的时代特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地方戏剧创作人员的重要使命,更是基层院团必须承载的社会责任。
    原创大型现代推剧《凤桥明月》取材于凤台最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刻反映了凤台农村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主要描写的是淮河的一场特大洪水,把生活在凤桥乡的农民连同他们的故土家园一起冲卷进了波滚浪翻的“大潮”中,灾难带来了灭顶之害,灾难也带来了兴家重建的新生和机遇。狂飙“大潮”过后,建设一个怎样崭新的家园——受命于非常时刻的书记兼乡长郝建设带领着他的一群乡民们,为经历了改革开放和抗击洪水双重洗礼的凤桥乡民,构建出了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式美好乡村新家园,实现了由传统封闭、散漫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科学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大农业的转型跨越,圆了广大农民农村生活城市化的美好梦想,从而演绎出了一曲新时代的田园大风歌!
    我在该剧的艺术创作上特别注重发挥剧种自身的优势。推剧,又名四句推子,是安徽地方戏曲稀有剧种之一,2006年12月14日被安徽省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台是推剧的发源地,有演绎和培植推剧艺术的氛围和肥沃土壤。《凤桥明月》立足本地农村,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原生态品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力求使推剧艺术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凤桥明月》颠覆了“英模式”的创作模式,舞台上的村官、乡官、县官都不再是扁平、干瘪的人物,他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题材上我也力求突破,那就是描写农村题材的生活采用了新的视点和叙事方式,表现了现代文明元素对农村生活的添加和提升,展现的生活时空是开放性的,有着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的强烈对比和现实冲击。而这种时空的设定并不是编导的技巧或是文学的意味,恰恰正是生活本身的真实表现。如此便使得该剧富有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时代气息。
    戏剧的活力在于创新,剧种的发展更要创新。《凤桥明月》在创作演出过程中,本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态度,学习和借鉴其他姊妹艺术的特点,将它们融会贯通到推剧艺术之中。在剧情结构上,推动《凤桥明月》剧情发展的是具体事件,如戏一开始就写淮河发大水,蔡秀兰从上海回家乡带领乡亲们抗洪救灾,不过在该剧中我更着意表现的戏剧冲突是人物内心,通过不断地给主人公设置“困境”,从而层层剥笋般地挖掘并展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从开场蔡秀兰主动回村,到被诬陷被迫离开家乡回上海,再到县长和乡长亲自到上海请蔡秀兰返乡,一个个血肉丰满、可感可信、普通中见不凡的村官、乡官、县官形象便被一点点生动地塑造了出来。
    在人物的语言上,我追求平实质朴、以诚动人,不卖弄文采,不刻意雕琢,并适量运用浓郁的凤台方言以及源自民间生动的歇后语、俚语和顺口溜等,从而体现出浓烈的凤台乡土风味。比如凤台土语“可照”,“我的孩来”,“真得劲”等。
   凤台县推剧团建团62年来,《凤桥明月》是首次排演的第一部原创大型现代推剧。岳文兰团长说:“原创大型推剧《凤桥明月》的演出,是推剧艺术发展的里程碑,特别是在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演出艺术团体转型改制的特殊时期,我团创作演出了这个戏,对我们推剧团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更具特别重要的意义。”
    《凤桥明月》自创作以来,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扶植,推动了作品的修改和完善,先后六易其稿。常常将传统戏曲与话剧、影视进行嫁接。该剧2010年被省文化厅艺术处推荐给《安徽新戏》春夏卷发表;2011年被省委宣传部评为“省文化精品工程专项资金”扶持项目;2012年荣获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同年《凤桥明月》又参加了由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举办的“商丘杯”第五届黄河戏剧节大赛,获得剧目“特别演出奖”及多项个人奖;该剧还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大赛,已经评委会审定入围,发给进京演出邀请函。
该剧目自演出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特别在去年和今年送戏下乡的演出中,很多乡镇村庄点名只看《凤桥明月》,一时间凤台县出现了多年来罕见的推剧热!与此同时,剧团在外地交流演出时,也受到省外广大戏迷观众的热烈追捧,他们说“过去我们只知道安徽有个黄梅戏好听好看,现在我们才知道安徽还有个推剧这么好听好看!”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曾宪平看后,评价为“三个没想到”:“一没想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一个稀有剧种还能保留这么一个完整的演出团体;二没想到地方剧种的两朵姊妹花(花鼓灯、推剧)能结合的这么完美;三没想到一个县剧团能排出这么高质量的剧目。”
    通过《凤桥明月》的创作演出,我深深地感到,要提升地方戏曲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与时代同步,传扬、讴歌这个时代发出的独特的民生民意和时代精神。这方面现实题材比历史题材更具优势,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现实题材创作。现在都在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发扬本土特点,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戏剧和地方戏曲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才能使推剧这朵开在民族戏曲百花园中、充满泥土芳香的民间艺术奇葩,在淮河岸边这方水土上茁壮成长,才能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