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论坛

万毫齐力 劲古底意—观张良勋《琵琶行》书法长卷有感

时间:2016/07/13

    我长期从事中韩艺术交流史研究,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特别是书法作为中国的国粹,对韩国也曾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时至今日,书法无论从观念到技巧已经发生颠覆性的转变,即使在中国,书法的多元取向已非传统书学所能涵盖了。书法的现代性趋向似乎不可避免,但我认为传统书法中中和正大、清醇质朴、方劲古拙的审美趣味依然有它独立而珍贵的学术价值,甚至会对后世产生积极的参鉴作用。作为韩国人,因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也会为书法独具的魅力所痴迷,也会为文质双绝的书法作品打动。近日欣赏张良勋先生书写的《琵琶行》长卷,尽管我不是书法家,但仍为其精彩的书艺折服、倾倒,并为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依然有这样一位坚守书法传统,并且传承得如此精彩的中华古典主义书法家表示钦佩和敬意。

    据我的浅见,书法在历史上的审美风尚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功力、天然、神采。这三大审美要求对今天的书法依然能够作为重要的品评依据,并且三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我仅从张良勋《琵琶行》长卷这一件作品,从上述三点简要地谈一谈我对他书法艺术的理解。

功 力

    我认为张良勋先生书法功力的深厚精妙,是他经年累月的锤炼与升华。尽管我并不深通书法,但依然从他的笔力间感受到沉雄厚重、高华劲健的大家气象。从他线条点画的效果看也确实达到松秀而不轻佻,沉着而不板滞的视觉效果,可见张良勋对笔墨的掌控能力一定是长期刻苦训练的结果。令我惊异的是,似乎很难说张良勋师从某家某法,但他字里行间既有正书的谨严法度,也有行书的洒脱清逸,甚至还有魏碑苍朴浑厚的金石味道,在用笔翻转与绞转间自由平衡,交互使用。古代中国书画家大都秉持集大成而自出新意的传统,张良勋也不例外,他一定遍临过中国书法名帖,实现集众家所长而化古为新,自创新风格。

天 然

    我相信一位成功的书法家有人为努力的一面,也有自然流露的一面,所以张良勋书艺的成功有赖功力,也有赖天赋。在他深厚传统功力展现给我们的同时,他那种清简、放逸的书风确有“风流蕴藉之态”。在《琵琶行》长卷中,字形结体看似随意却极有规范,看似规范却极为自然,这难道是康德所说的“无目的性的目的性”么?中国古代书法家常用一生费心费力的心血努力实现“不费心”、“不费力”的境界,信笔挥洒而不用理性抑制内心创作时的激情与冲动,在笔墨点划过程中实现与自然的契合,达到“同自然之妙有”的效果。我从张良勋这幅跌宕起伏、自然天成的书法长卷中感受到他“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的创作心态和艺术境界。

神 采

    我认为除了劲健磊落的笔法,清新自然的气息,在张良勋《琵琶行》长卷中还散发出别样的神采。我理解的神采在于气韵生动,反映书家本人的精神风采,还是借用中国南朝王僧虔《笔意赞》来表达我观张良勋《琵琶行》的感受:“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张良勋书法笔意不粘滞、不固执、圆通自如,好像一位宽厚亲和的长者“端冕垂裳”、神采奕奕,使我联想到唐代王维的古画《维摩诘图》,极有书卷气,韩国人称之为“文字香”。

    在我们韩国人看来,好的书法在于结体规范与体式变化的统一,不把书法作为以熟练为极诣的技艺,而是通过涵养学问,在作品中展现技术以外的韵味与人格魅力,即韩国人追求的“无技艺的自然美”。今天有幸看到张良勋先生书写的《琵琶行》长卷真令我感受到艺术是无国界的,书法艺术传播到韩国并形成巨大影响是有历史根源的,中韩书法交流必然长久地延续下去。

(文:金宝敬 韩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