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纵横

“文艺皖军” 守正创新绽芳华

时间:2022/11/1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始终是安徽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文艺皖军”与时代同频共振,以精品奉献人民,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徽风皖韵不断彰显时代魅力,江淮文艺万紫千红绽放华彩。
 
电视剧《觉醒年代》。(资料图片)
 
扎根人民 
文艺园地硕果飘香
 
       近日,由安徽省文联、安徽省曲协推荐,合肥市曲艺团报送的曲艺小品《社区故事》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这是安徽省连续第七次收获这一全国性曲艺专业大奖。
“过去十年也是收获满满的十年,原创作品在中国曲艺牡丹奖上捷报频传;参与过上千场文艺下基层演出,在街头巷尾为市民带去欢声笑语;创排创新曲艺剧,丰富艺术创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合肥市曲艺团副团长孙铭泽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再次强调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孙铭泽说:“接下来,我要学深悟透、加紧创作,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生活语言融入曲艺作品,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彰显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近年来,安徽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精品力作。

黄梅戏《不朽的骄杨》。记者 李博 程兆 摄

       长篇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宽:1949—2019中国治淮全纪实》,4位皖籍作家历经3年多时间,走访沿淮15个地市60多个县区,行程1.4万多公里,采访800多人次搜集资料;舞蹈《命运》、舞剧《大禹》、舞剧《石榴花开》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著名诗人陈先发的诗集《九章》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安徽作家时隔22年再次收获该项文学大奖;季宇、李凤群分别获得2018年度人民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和长篇小说奖;滁州日报记者汪强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纪实摄影类大奖,安徽省摄影家时隔11年再次获此殊荣……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创作只有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文艺作品才能获取源头活水,才能赢得广泛共鸣。

       近年来,安徽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百年和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等为题材,实施戏剧创作孵化计划,新创舞台艺术作品900多部,淮北梆子戏《永远的大别山》等219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黄梅戏《不朽的骄杨》等300余部作品参加国家展演,《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等入选国家美术创作项目。全省民营院团发展到4000家,是2012年的3倍以上,数量全国第一,成为艺术繁荣发展的生力军。
 
用心用情
展演展示惠民乐民
 
       日前,以“文艺展新姿 精品献人民”为主题,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在京开幕。黄梅戏《不朽的骄杨》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参与展演。

       从高校到大剧院,从江淮大地到全国各地……在韩再芬的带领下,再芬黄梅坚持全国巡演,把一部部原创大戏、经典剧目送到群众身边。

       近年来,安徽文艺在新时代焕发新风貌新气象,不断用累累硕果奉献人民、回馈人民。

       在“我们的沃土我们的梦”“金寨红”“大淮河”“到人民中去”等主题采风创作活动中,每年有上万名文艺工作者行走江淮大地,汲取创作营养。“文化年货”等活动,将文化大餐直接送到百姓家门口。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全省优秀新创剧目展演、全省地方戏曲汇演、全省惠民巡演乡村行、全省美术书法作品联展等活动,走进校园、社区、乡村,艺术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今年9月,2022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采用“线上+线下”形式举办,展示最新创作成果。今年是黄梅戏展演周举办的第十个年头,这一文化品牌,创作推出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有力提升了黄梅戏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推动安徽文化整体实力的提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截至目前,全省1795个公共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年服务超过1亿人次;连续五年举办“乡村春晚”8000多场;从2014年开始,“送戏进万村”累计演出17万多场,年均2万场左右,成为全省最受欢迎的民生工程之一;持续组织群众歌咏、广场舞大赛等活动,打造专属于群众的文艺舞台……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

       通过展示展演,源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服务人民、滋养人民,也带动了基层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积极性。
 
创新创造
激发活力面向未来
 
       11月6日晚,由安徽省委宣传部策划推出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斩获“金鹰奖”最佳电视剧奖,编剧龙平平获最佳电视剧编剧奖,剧中蔡元培的扮演者马少骅获最佳男配角奖。

       “延乔路短,集贤路长,他们没能汇合,却都通往了——繁华大道。” 这句话在线上线下广为人知,2021年播出的《觉醒年代》火速“出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觉醒年代》的“圈粉”,离不开基于艺术创作规律上的美学突破与类型创新。

       红色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篇章,它是精神赓续的原乡,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近年来,安徽省文艺创作着力于红色文化领域的重大选题,在传承中弘扬发展,不断开拓进取。电影《革命者》、黄梅戏《不朽的骄杨》《共产党宣言》、电视专题片《百年壮歌》、图书《中国共产党安徽简史(1921—2021)》等一批精品力作,在全国奏响红色主旋律,更是通过艺术形式创新收获了年轻群体的关注与热爱。

黄梅戏《共产党宣言》。记者 程兆 摄

       科技成果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成为文化创作的引擎,直接为图书出版、电影电视等领域提供丰富素材和创作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涌现出一大批原始创新和技术产品创新的重大成果。长篇科技创新主题小说《追风》,通过一批热爱国家,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的科技创新群体形象,展现科技创新成果和城市发展,先后入选安徽省中长篇小说精品工程作品、中国作家协会2020年度定点深入生活作品、中宣部全面小康跟踪主题文学作品。科技工作者的故事通过文艺作品鲜活地展现,科学知识通过文艺创作平台在普通群众中得以传播。

       要让文艺事业持续拥有创新创造的活力,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

       “徽剧要活起来,绝不能成为‘博物馆艺术’。传承发展徽剧艺术,是当代徽剧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得抓紧努力,用心培养好接班人。” 安徽省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汪育殊坚守徽剧舞台30多年,凭借《惊魂记》登上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他认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创作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品佳作,离不开德艺双馨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的培养,让优秀文艺创作持续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来源:《安徽日报》2022年11月11日09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