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纵横

疗治不良创作症候 打造犀利批评风尚

时间:2016/01/13

毛泽东同志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经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习近平今年10月发表“北京讲话”时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时光荏苒,“两个讲话”穿越七十余年,我党文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服务的宗旨,一如既往,承接传续,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从全球化语境观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在世界文化激荡的漩涡中站稳脚跟,就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命脉没有割断,而这种“精神命脉”的核心内容就是我们的文学艺术。我们炎黄子孙每个人的血液里都灌注着中华民族的文艺元素和细胞,只是每个人的文艺细胞DNA的排列组合不同,丰富多样,千差万别,以各自的风貌向世人彰显。可能长于舞蹈歌唱、可能长于诗歌小说、可能长于书法篆刻、可能长于民间工艺美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依法立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我们也要用文艺立人、用文艺兴国,这样我们“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不仅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其内涵也是全面的。

一、文艺批评家心中要装着人装着人民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文艺工作者只有心中装着人、装着人民,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才能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铸就永恒。

心中装着人民,文艺工作者就能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创作出文质兼美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的优秀作品。

心中装着人民,文艺工作者就会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就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彰显出文艺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心中装着人民,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合二为一”的杰作。

二、文艺批评要有疗救不良创作症候的勇气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镜子,是疗治不良创作症候的良药。当下文艺创作领域,鱼龙混杂,“乱花已把人眼迷”,出现了诸如低级媚俗、感官刺激、铜臭味十足等不良风气,更需要广大的评论工作者站出来,擦亮众人的眼睛,引领良好的创作风气。健康繁荣的文艺创作,离不开文艺评论的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文艺理论修养、专业水平和技能,具备高超的鉴别能力,秉持公心,站在历史、美学和时代的高度,关注五彩斑斓的文艺现象,以民族文化的审美眼光,在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高度统一前提下,帮助引导广大人民大众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提高人民大众的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必须对得起评论家的身份和责任,经得起人格、品格和道德底线的考验,在褒贬甄别文艺作品过程中,体现对文艺、对社会和受众的责任担当。

三、文艺批评的文风要健康犀利

当下文艺评论领域,在酷评硝烟逐渐弥散后,向其本真回归,但是仍然存在西方话语式的评论、“赞歌式”御用的评论、“红包评论”等不和谐现象。要么隔靴搔痒,不着边际;要么温情脉脉,你好我好大家好。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的评论;没有批评态度和批评声音的评论;一片叫好和表扬之声的评论,都是“伪评论”。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种评论,是对评论对象的不尊重,也是一种伤害,更是一种戕害,不利于作者的未来发展,其创作很难得到升华和提高。文艺批评工作者必须坚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基本原则,研究评论热点文艺现象、各类文艺家及其创作的作品时,不出席人情研讨会、不参加市场行为的商业研讨会,批评要出“干货”、“硬通货”,直奔主题、一针见血,不绕弯子,不打哈哈,并由此营造出良好的批评文化。

    所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打造科学、健康、犀利的文艺批评风尚,是文艺评论建设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心中装着人民,文艺事业就会万紫千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