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纵横

凭风借力 自主创新——安徽省文联近年来戏剧工作成效显著

时间:2011/03/16

    近日,在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直接关心下,安徽省政府拨出500万元专项经费,重奖全省历年来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在皖演员和剧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文艺、对戏剧、对艺术家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体现了作为戏剧大省的安徽,还要更上一层楼的信心和决心。1月24日,在省文联五届三次全委会上,正式启动了该项工程,显示出安徽省文联对全省戏剧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自1983年中国戏剧“梅花奖”设立以来,安徽已有黄梅戏演员马兰、黄新德、韩再芬、吴亚玲、赵媛媛、李文、蒋建国、周源源,徽剧演员李龙斌,京剧演员董成,梆剧演员张晓东11位演员获此殊荣。这些优秀演员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源于他们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和全心奉献,源于安徽戏剧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也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戏剧事业和戏剧人才的关心扶助。多年来,省文联、省戏剧家协会紧密联系全省戏剧工作者,努力推进戏剧事业的发展繁荣,多层面吸引发现、多形式培养历练、多渠道推广表彰戏剧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出台《关于报评中国剧协戏剧奖的若干规定》,为不断提高“梅花奖”等全国重要戏剧奖项申报组织工作质量,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基础工作,成为安徽优秀戏剧人才脱颖而出、屡获殊荣的重要推手。

    一是公平竞争,推荐戏剧精品。对于不同规格、不同层面的戏剧展演、评奖活动,只要有利于戏剧人才的锻炼培养,有利于戏剧事业的发展活跃,省文联、省剧协都积极参与,在借力的同时给力戏剧。2003年推荐黄梅戏《孔雀东南飞》入选参加第8届中国戏剧节,获得了剧目奖、优秀表演奖、优秀导演奖、优秀作曲奖及推荐单位“伯乐奖”等5项6个奖。2005年推荐黄梅戏《雷雨》参加第9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2003年推荐黄梅戏《魂断杏花村》、坠子戏《人生配方》等参加中国剧协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获剧目奖、编剧奖、表演、导演、音乐设计一等奖及推荐单位集体育花奖等20多个奖;2005年又推荐6个三农题材小戏参加映山红戏剧节,获得包括优秀组织奖在内的23个奖。省文联、省剧协还巧用平台搭新台,借“映山红”民间戏剧的品牌,促成了安徽省“映山红”民间职业剧团扶持工程于2008年正式启动,成就了“新农村的风采”农村戏剧汇演、首届安徽农民戏剧节及“十大江淮戏曲民星”评选等重要活动的成功举办。2009年出版发行的“十大江淮戏曲民星”个人专辑,受到中宣部表扬。

    全国小戏小品大赛系中国戏剧奖的子项目。为提高参加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评选剧目的质量,省文联、省剧协于2004年举办了首届安徽省小戏小品大赛,此后每年举办一届,所推剧目获全国小戏小品大赛编剧、导演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其中黄梅小戏《村姑与乾隆》、泗州戏小戏《二嫂上轿》,还参加了第五届CCTV全国小品大赛,获优秀演出奖等3个奖;在小戏小品大赛上初试锋芒的农民薄战士,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三上央视农村频道。

    2003年以来举办的安徽省戏曲红梅奖演唱大赛,着重为青年戏曲演员提供展示与锻炼的机会推出多位优秀青年演员,先后在中国戏曲红梅荟萃活动中获得大奖、金奖、银奖、金花、银花等20多个。省剧协每年还组织少儿戏剧爱好者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14年来,共荣获金花46朵、银花22朵,并连年获得优秀组织奖,为安徽戏曲界发现、储备后续人才。

    二是拓展渠道,扩大戏剧影响。当今电视、音像制品、网络等电子传媒已经成为传播戏剧艺术的重要渠道。省文联、省剧协拓展思路有新意,自创品牌有锐意,努力将本土特色文化推向全国。2006年底,省文联、省剧协与央视戏曲频道等共同策划举办《寻找七仙女》黄梅戏青年演员大赛,2007年在央视播出,轰动全国,收视率创下戏剧类节目新高。同年,中国剧协、安徽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京剧寻根之旅”大型活动,央视戏曲频道全程报道,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2007年与2010年,省文联与省内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两届“黄梅之星”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赛,吸引安徽、湖北、江苏三省的艺术团体和院校的青年演员、在校学生踊跃参加,每届大赛都评出“黄梅之星”与“黄梅新星”各10名,显示出黄梅戏事业生机勃勃,后继有人。积极参加由长江流域12个省市剧协联合发起的长江流域戏剧节,并在2009年与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栏目共同举办“舞动长江   歌唱祖国——庆祝建国60周年长江流域戏曲演唱大赛”。2009年,省文联还联合多家单位主办了“首届苏鲁豫皖四省‘拉魂腔’戏曲演唱大赛。我省报送的黄梅戏《兰桥会》、徽剧《小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产业(行业)系统文艺展演活动中获戏曲展演金奖。创建于2006年的“安徽剧协”网站,也为即时宣传安徽戏剧发展动态和戏剧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鼓励原创,繁荣戏剧创作。省文联、省剧协深谙抓原创、促新戏、办培训对戏剧创新发展的重要性。2003年建立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创作基地。2004年以来在历次全省小戏小品大赛开始之前召开的全省小戏小品创作研讨会、2006年举办的全省新农村戏剧创作研讨会、2007年举办的黄梅戏新剧《六尺巷》创作座谈会以及“话剧百年”学术研讨会等,探研新的创作理念、题材内容、艺术手法,总结作品创作得失,提高创作水平。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办好首届安徽农民戏剧节,省剧协早在2007年7月就举办了全省戏剧编、导、演与艺术骨干培训班,全面提高民间职业剧团及农民业余剧社的水平。近年来,省文联特别重视新农村题材的戏剧作品创作,省剧协秘书长侯露创作的反映大学生村官工作与生活的戏剧电视连续剧《春满梨花湾》(26集),已在中国电视总公司立项。巢湖市剧协刘峻创作的《清溪镇的女人》,表现农村留守妇女自强、自立在全国率先成立妇女合作组织的感人故事。省剧协还成功运作民营资本,创作、拍摄的黄梅戏电视轻喜剧《非常如意》,2009年国庆期间在央视播出。今年,省文联、省剧协将尝试创新剧目生产载体,推进革命历史剧《红杜鹃》的创作排练,向建党90周年献礼;推进系列黄梅戏电视剧《文房四宝传奇》的创作、拍摄,计划每年创作和推出文房四宝之一单元,每个单元8集。

    四是艺术惠民,培育戏剧观众。在省文联常年举办的“放歌江淮”送欢乐下基层文艺惠民活动中,历届“梅花奖”得主与其它重要戏剧表演奖项的获奖者,以及2005年由省剧协等单位组织评选的“新世纪黄梅戏五朵金花”等优秀戏剧演员,始终是文艺演出团的主力,每年一次的下基层演出,使他们在向民众展示才艺的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2009年,省剧协等单位举办“梅苑芬芳——安徽省梅花奖演员国庆晚会”,众多“梅花”竞相登台,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为来自全省各地的观众打造一场不可多得的视听盛宴。此外,省文联、省剧协还充分利用资源,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授予肥西县三河镇“庐剧之乡”、泗县“泗洲戏之乡”称号,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方戏剧传统,力促戏剧文化与旅游经济共同发展。

    纵观11位“梅花奖”得主的成才之路,可以看出多演多赛、经受历练、培训研讨、总结经验的至关重要。而文联系统搭建的平台、组织的活动、提供的机会、发挥的作用,对“梅花奖”演员成功获奖与继续发展功不可没。马兰、韩再芬、黄新德、周媛媛等在摘得“梅花”之前,都曾在不同时期举办的青年黄梅戏演员大赛中获奖;2009年的“梅花奖”获得者周源源,也是先在2003年全省首届戏曲红梅奖演唱大赛上崭露头角。省文联、省剧协对“梅花奖”推荐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省政府此次重奖“梅花奖”,就是在省五次文代会上最先动议并形成方案的。最近,省剧协又倾情打造“王丹红徽剧专场”,开始实施“梅花奖”新梅工程项目,为“梅花奖”申报推荐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力促安徽在“梅花奖”评选中勇攀高峰、再创佳绩。

    在谈到省委、省政府此次重奖“梅花奖”演员、剧组一事时,省文联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庄保斌说:这是党和政府践行科学发展、重视文艺事业的暖心工程,是全省文艺界提振精神、繁荣创作的助推工程,是促进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工程。他表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又恰逢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省文联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和发动全省文艺工作者,同心协力,积极进取,着力打造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努力开创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新局面,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安徽文艺的热切期待。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