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延凤
在这间十四平米的画室中间,摆放着一张大画桌,画桌上有砚台、画笔。
2009年8月10日,天微雨,下午4时,我和章飚就在他的这间画室内,坐在大画桌边,促膝相谈。
他穿着一件斜方格白底衬衫,朴实、随意,中等偏高的个儿,白净的面庞,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是个温和的知识分子的样子。
整个室内的布置,整齐而紧凑,有一种淡雅的艺术气氛:
两页门扇采用徽州木雕的风格;右墙整个一排壁式书橱,分成20个长方形木格,里面摆着各种书籍、画刊、纪念品、照片;最下一层,还立着几个笔筒。画室与阳台连在一起,虽然处于闹市区,室内仍旧十分安静。
能够想象得到他潜心作画时的情形。
梦幻徽州
章飚于1942年出生在山清水秀的皖南绩溪县。
我对绩溪很熟悉,上庄的胡适故居、龙川的胡氏宗祠,还有春天一到,荆州山岭的杜鹃花开得像火一样,都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我很喜欢章飚的画。
在众多的作品之中,我能够一眼就找到他的作品来。他擅长画山水,他画的山水,又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把人一下子把人带入到对梦幻那片美丽山水的回忆与想象之中去。画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淡泊的心境。
山带着湿意,云飘动着,水流潺潺,烟雾缭绕,绿树蓊郁,竹林青青,一切都像梦幻一样。
他画的竹林是起伏着的、摇动着的,翠绿沁人心脾,而画中出现的三、四个人物,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一看便知就是徽州山区的土著;或洗衣,或挑水,或劳作,或晚归……让人一下子便想起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境。
其实,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诗句,本来就和这样的山水相一致的。
他是这里的人,最容易体味这里的风土人情。
古今爱竹、画竹的人很多,代代都有出类拔萃的丹青高手。我觉得章飚的竹子也与众不同:
他不单画一、二竹枝,以寄精神,他画的是起伏的竹林、竹海,远远望去,起伏一片,这竹海与远山、近树相融合、相映衬,仿佛还能听得见竹海深处传来的的鸟啼,那样的清脆、动听……画中,景和作者的情已完全相融合。
于是,我和他很自然就谈起了艺术和艺术表现的话题。
他上大学时,先读二年中文系,后来学校开办美术系,他又由中文系转到了美术系,改学美术。他大学比别人多读两年。既有中文底子,又有美术深造,这对他后来在艺术上取得成功,是很重要的。
在美术上,他早先从事版画创作,画国画是后来的选择。他各方面的基础都具备,绘画中能够融入各种艺术元素,因此他的作品就有了意味、有了骨头。
我看过他的一幅作品:《巍巍古建筑》,画面中心为绩溪龙川的胡氏宗祠。
我2004年去过龙川一次,这幅画,把龙川一带的山川形胜充分表现了出来。特别是胡氏宗祠的高屋建瓴的非凡的气势和轩昂的风貌,被画得十分传神!
说到这幅画,还应当提及的是,章飚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任绩溪县文化局局长,这期间,为保护龙川的胡氏宗祠,他做了调查、申报等许多实际的工作,这处古迹,才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今天,前来这里游览观光的客人,每年都呈递增的趋势。他的画作中,描绘这一带山水风光的,还有《龙川水韵图》《龙川揽胜图》《春染龙川》等。
章飚的画,越画越精湛了,已形成自己的风格。
其中,《小桥流水人家》《小河从窗前流过》《晓雾初开》《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家山万里》《新安春早图》《最难风雨故人来》等,都是颇具影响的精美之作。
记得《家山万里》一画,我最早是在省博物馆内举办的一次省美展上见到的。这幅画在众多的参展作品之中,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我当时便觉得有一种梦境般的感觉,特别是画中的云树、竹海、流水、山峦,还有山旁的小屋,都牵惹着我的情绪,画中的风俗人情,给人的意念,挥之不去……
说到一个画家的成功过程,章飚深有感触地对我说:“要想在绘画上取得成功,需经过几个回合:参加国家级的美术活动,在全国性的美展上取得成绩,自己还要出版几本画册。几个浪头下来,就到五、六十岁了。
六十岁退休,其实这时正当一个艺术家出成果的年华,文学家也同样如此。所幸的是,文艺家们一般都热爱自己的事业,他们年过六十,一般都仍然继续为文艺事业而辛勤耕耘着。
艺无止境
章飚是2003年从安徽省美协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可他一刻没停止过艺术创作。章飚这些年来创作的成果十分丰硕,仅收录入重要画册、先后被国内重要单位收藏的作品就有:
2006年,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他的《春的喧闹》《徽州农家》《龙川揽胜图》等三幅作品;2007年,国家组织了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组织200位知名画家,为118个国家和联合国美国总部、瑞士分部,画200幅总题为《同一个世界》的画。这些作品现已出版,原作分别先后在联合国、各个入画的国家巡回展出。章飚画的一幅是《安提瓜巴布达的晨曦》。这些作品,都是由入画国家的大使馆向画家提供10帧照片,由画家们单独创作;2007年,人民大会堂收藏了他的两幅作品:《龙川揽胜图》《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收藏了他的作品《黄山》;2008年,胡锦涛主席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访问,带去一些画家的作品,其中就有章飚的国画;2008年,由章飚等六名安徽画家集体创作的2.2米高、6米宽的巨幅画作《盛世黄山》,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这是人民大会堂收藏的最大的一幅版画作品;2008年,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北戴河服务局收藏了他的《清凉世界》《春染龙川》;2009年,《全国中国画展作品集》出版,里面收录了他的《小河从窗前流过》。
章飚这些年创作的作品,比这个数字还要多得多。
这些都是他艺术成熟阶段的作品,也是他艺术人生中,创作力最旺盛的年代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位艺术家不懈努力的精神和艺术上的不断创新。章飚对艺术的追求是极为努力的,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的。
画到生时是熟时
现在,在市场经济之下,画界的炒作之风盛行,多少显得有些浮躁和不实。他对此很有自己的看法,觉得这不是一个真正有作为的艺术家所应该做的。
他始终坚守心底的平静,冷眼看待过眼浮云。
他说:“艺术最终还是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在绘画技法、风格上,他继承了新安画派的优良传统、又不断地有所创新。
生他养他的这片大地上,诞生了渐江、程邃、查士标、汪士慎、黄宾虹等一批永载史册的大画家,为他提供了深厚的艺术积淀。
谈到大画家黄宾虹时,章飚说:“黄宾虹的作品中也常常画到房屋,他是皖南徽州一带的人,而他画的房屋,却都不是家乡式样的房子,到底为什么原因呢?对这个问题,我始终也没有找到答案。”
我看到章飚画的徽州山水中,房子都是有风火墙的徽州式的。
章飚是一位坚持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的画家。他在皖南各地体验生活,留下了大量的写生速写资料。这些速写资料,他都加上封面、封底,一摞摞地保存着,总共有四千多张。这些素材的积累,为章飚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套用前人的一句话来说,是“搜尽青山打腹稿”。
郑板桥诗云: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繁冗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章飚作画,也已经四十余年了。
章飚宽厚地对我说:“我希望自己继续沿着选定的艺术创作之路,更坚实地走下去,在绘画的领域默默地耕耘,以作品来写自己的从艺历史。”
章飚作画,确已“繁冗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