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 知道诗人严阵的名字是因为“山坞三月夜”这句诗,这是他50年前的小诗《江南曲》中的名句。在北京他的画室里,我们见到了这位著名的诗人。尽管已近80岁高龄,可是魁梧的身材、洪亮的声音、睿智的思维让您忍不住当做朋友一般交流。
对于很多年轻的读者来说,严阵的名字或许有些陌生,可是这位50年代处于创作高峰时期的他,被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推荐为“五大开国青年诗人”。严阵是一位多产的诗人,“文革”之前就已经出版了《江南曲》、《琴泉》、《竹矛》等20多本诗集,新时期以来又先后出版了《花海》、《山盟》、《含苞的太阳》、《瓷月亮》等多部作品。2008年底又出版《严阵文集》十卷本。严阵说:我出版的作品大约有四十余部,可是如今我只能记得三十余部,其它都已记不清楚。
说起自己的文学创作,50余年前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1953年,在文联工作的严阵被派到地处淮北的颍上县陈屯村,一个经常遭受水旱灾害十年九年不收成的地方担任副乡长。仅有一间房屋的乡政府,半间已坍塌,另外半间是乡政府唯一的工作人员——会计办公和睡觉的地方。于是严阵住到陈屯村劳动模范张会庭的家中,在张家接待严阵的第一顿饭是那种叫磝子的锅烙出来的饼,当地叫做磝子饼,当地也是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吃的东西。尽管这一顿饭很简朴,却给严阵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在张会庭家居住的几个月,严阵与张会庭一家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了解尽管贫穷家庭的悲欢离合。回到省城之后,淮北那些充满泥土气息的民歌、平原上的暴风雨给那些土房带来的震撼、以及张会庭那皱纹密布而又坚如磐石的面部,让严阵夜不能寐。
有一种情感使得他内心激流澎湃:他需要写一首诗,写一首能够和淮北平原的心脏一起跳动和中国农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诗歌。创作完《老张的手》,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寄到北京,不久后便在《人民文学》发表,诗歌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很大波澜,直至当今,严阵仍是这样认为:这首诗歌开创了自己一生的文学之路。
1955年末,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严阵的第一部诗集《淮河上的姑娘》;1956年,严阵出席了第一届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同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一员;1960年至1964年,出版《江南曲》、《长江在我窗前流过》、《琴泉》等诗集,并跻身开国以来全国五大青年诗人行列。
一生创作50余年,严阵始终把作家的使命感当做自己创作的原则。在他的心目中,也自始至终认为只有一部《今天谁最美丽》的报告文学,圆满完成了自己作为作家的使命感。1989年,近60岁的他去淮南煤矿下井,当他坐人车来到井下,看到矿工在艰苦的环境下,默默无闻奉献着人间最美好的阳光、空气,乃至爱情……作家激动了,于是,严阵写了一篇题为《今天,谁是最美丽的人》长篇报告文学,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立刻引起强烈的反响。原煤炭部的几个老部长读罢潸然泪下,原煤炭部部长余洪恩立马拍电报,邀请严阵作家来京一叙。煤炭部提出,请严阵到各局走一走,为矿工讴歌。严阵欣然接受。从此,在严阵繁忙的工作和创作中,又安排了一项到矿井采访的重要日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到了淮南、新疆、哈密、潞安、新汶、徐州、兖州、淮北、扎赉诺尔、大同等矿务局采访。
一到驻地,严阵放下行李,就掏出采访本……此间,他多次同矿区工会和所到矿工会干部交谈。严阵对矿工有着很深的感情,在大湖采访时他说:“感谢大家,把祖国边境建设得这么好。”他称赞矿工的妻子说:“矿工家属也是了不起的,本身就是雷锋精神。”1992年,严阵出版了报告文学集《今天谁最美丽》,他深情地说:这部作品虽然不是我最重要的作品,却是我最骄傲的作品,因为我履行了一个作家的使命感。
在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诗歌生存状况时,严阵说,我们的诗人所面对的还是那个老问题,就是你写的作品是不是大家所需要的。市场应该造成诗歌的繁荣,而不是不繁荣。关键在于,诗歌创作是否真正地实现了自由竞争,让诗人不固步自封,不断地拆除旧有的文学框架。上个世纪50年代,尚是无名青年的严阵把《老张的手》寄到《人民文学》,被编辑从成千上万的投稿中选了出来,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这种环境在今天是求之不得的啊。”严阵感叹说。在他看来,当下的诗歌要想发展,就需要一个大的变动,诗歌内部的主题、结构需要变动,诗歌外部的体制、政策包括诗歌评论更需要变动。(记者:黄娜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