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军在线

皖军在线

黄山脚下的一个文化老人

时间:2010/12/27

———黄澍先生小记
钱念孙

    多年前一次在省博物馆看书画展,一幅书法作品曾深深吸引我,一看作者姓名,“黄澍”两字跳入眼帘,并从此铭记在心。后来听朋友介绍,再后来数次登门拜访,随着对黄澍先生了解的逐渐增多,他的形象在我心中也越发高大。
黄澍先生,字耘非,休宁县万安镇人,1917年生,今年已是年近九旬的耄耋老人了。然而,见过黄澍先生的人无不诧异,他不仅耳聪目明,步履轻盈,而且精力充沛,神采奕奕。他的专业为数学,是黄山学院著名的数学教授,但他兴趣广泛,学养深厚,多年在书法、诗词、绘画等领域孜孜以求,取得了让人仰视的成就。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理事;黄山市书画院名誉院长;新安书画社名誉理事长;山东荷泽地区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台湾江兆申书画奖励基金会副会长。
    黄澍先生成名较早,也来得突然。1938年,为纪念“七·七”抗战一周年,驻扎在屯溪的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拟在屯溪公园内建一座“双七抗战周年纪念塔”。司令部当时向知名书法家广征代笔字,即在“双七抗战周年纪念塔”题字下,只署“涟水顾祝同题”,而不署书者之名。其时应邀书写者皆一方名流,如清末翰林许承尧、大书法家黄少牧、高铁君等,黄澍的父亲黄骏因以书法家名世也在邀请之列。淡泊清高的黄骏笃信“君子不党”之古训,受到邀请后不好推辞,就让年仅二十岁的儿子黄澍代笔应差。没想到时任第三战区司令部司令长官的顾祝同,在众多作品中最后偏偏选中了“黄骏”的字。塔建成后,顾祝同偕各界知名人士前往观赏,其中一位名叫吴和卿的老先生因与黄骏是多年故交,一看字体就觉得不像出自黄骏手笔。他细一打听,谜底终于揭开,黄澍由此书名大震,一时传为佳话。第三战区司令部欣赏这位年轻人的才华,欲任命其为司令部秘书处中校秘书,但青年黄澍当时志在求学,力辞未就。
黄澍先生年纪轻轻能在书法上出类拔萃,决非偶然。他出生书香门弟,父亲黄骏是徽州颇有声望的书法家、鉴赏家和收藏家,不仅家中藏书达数万册之多,还有大量历代名家书画、古墨佳砚及瓷器玉雕。黄澍在这样浓郁文化氛围中熏陶成长,幼承庭训,不仅熟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岁即开始习字,每日临池不辍。他初临柳公权、李北海楷书;八岁习魏碑,对“二爨”(《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和《郑女公碑》下功夫尤深;继而习篆隶,后又学行楷。由于勤奋努力,加上家学渊源,他十岁时即为乡邻写楹联,十三岁为地方书写匾额,可谓少年早成,饮誉乡里,当时就有“江南才子”之誉。
    黄澍先生大学时代在浙江大学攻读工程,此后一直以数学教学为职业,但他在专业教研之余,六十多年来一直对书法艺术苦心钻研,达到融会各家之长而形成自己独特书风的境界。他的书法,以魏书为主,兼善隶篆,后来专攻北魏和行草,可谓篆、隶、楷、行兼工。其楷书以北碑为本,笔势奇峭飞逸之中熔入晋唐之韵,暨严谨方正,又呈质朴遒丽之姿。其行草脱胎于魏碑笔意,参以洒脱奔放,牵连宛转的行草结体和造型,具有方圆合度、藏露相间、刚柔互济、收放得当,似拙实奇,雄浑灵动的独特风貌。
    综观黄澍先生的各体书法,尤以行草功力最深,成就最高。他的行草,既较好保留了苍古凝重、雄肆纵放的魏碑面目,又充分体现了流畅、活脱、神彩飞扬的行书特征,同时渗以篆隶的结构和笔意,方劲有力和生动流美得到很好结合,确可谓超迈时人。他曾送我一条幅,书写的是郑板桥的题画竹七绝一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全篇浑朴壮伟,老辣苍劲,精气内敛,沉雄郁勃,富有浓郁碑版金石气息。观其一笔一画,点如高山坠石,横成老夫担柴,竖似枯藤老树,而转折则如折钗之股,铁画银钩,万毫齐力,给人以刚健奔放,朴茂雄奇之感。黄澍先生的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既有深厚的碑学和帖学功底,又不墨守成规拘泥于一碑一帖,而是综合多家之长形成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独特书风,给当代书坛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
    作为学养深厚的文化老人,黄澍先生对旧体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词和他的书法一样,沉雄豪放,气格高古,情感真挚,自出机杼。“树末残霞挂晚晴,碧纱窗外暮云轻。松涛谡谡惊风雨,一夜诗潮绕枕生。”这首《戊午夏登黄山宿北海枕上得句》,前两句描绘夏日黄山的黄昏景色,形象生动,宛如图画;第三句刻画黄山松高耸挺拔的雄姿,连风雨见了都惊叹不已;最后自然引出结句,抒发诗人夜不能寐,诗潮澎湃的心情。“天都峰上月如丸,千丈清光彻夜寒。不必乘风天外去,琼楼玉宇在人间”。这首《玉屏楼步月》,前两句表现黄山晴空夜色,空旷寂寞,气势阔大,后两句活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但格调昂扬,境界更高。苏轼原来的词句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而此诗却说“不必乘风天外去,琼楼玉宇在人间”,既进一步渲染了清澈月光下的黄山美景,又表达了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黄澍先生的旧体诗词,格律严谨,开合自如,情景相洽,意蕴悠长,与其书画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充分展示了他的卓越才华。
    黄澍先生还擅国画。他幼年跟随作为著名书画家的堂兄黄莹学画,后师从新安画派名家汪采白、汪勖予父子及浙派名家张振铎先生。浙江大学读书期间,得到时在浙江师范学院任教的丰子恺先生的亲炙学习漫画,其间还获得徐悲鸿大师的函授指导,对画马产生浓厚的兴趣。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他的书画作品就在北平、南京、新疆和安徽等地展出,得到较高的评价。数十年来,他尤其钟爱画马,不仅特意刻有一枚“肖马、爱马、画马”的闲章,还对赵子昂笔下的马、徐悲鸿笔下的马、意大利画家朗士宁画的马等悉心研究。他画的马,或奋蹄疾奔,或昂首嘶鸣,或临风矗立,或池边汲水,都寄寓着他的人格理想和精神慰藉。他曾写有一首赞马诗:“老骥蹄飞万里云,江山磐石百战身。而今莫道秋光晚,霜叶流丹胜早春。”这是对马的礼赞,更是他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豪情壮志的写照。他画的马不仅在国内流传,还飘洋过海,在日本、加拿大等国展出。他的艺术传略被俞剑华主编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和中国美术馆编纂的《1949—1989中国美术年鉴》等收藏。
    黄澍先生国学功底扎实,对徽学研究,尤其是中国算术史研究钻研颇深,有自己独到见解。他曾参加《戴震全集》的编纂出版工作,帮助戴震纪念馆仔细鉴别馆藏手稿等文物资料的真伪。作为数学教授,他长期关注中算史研究,多次携论文参加中算史的学术研讨会,对故乡著名数学家程大位的生平及《直指算法统宗》的贡献做过深入探讨。他五十年代就专访程氏后裔,搜集程氏生平的翔实资料,后又与郁祖权先生一起向当时屯溪市政府提议,在率口程氏故居建立程大位纪念馆。他不仅为纪念馆的修缮和展品陈列做了大量工作,还亲自题写“隶首薪传”的匾额,描绘程大位的肖像及赞像,其赞像由胡开文墨厂精制成纪念墨,受到广泛好评。他写有数篇研究程氏著作及其在中算史上地位的论文,其中考订程氏生平及相关问题(卒年过去没有记载)的文章,因资料扎实,论证严谨,还由日本《珠算》杂志发表,在海内外同行中产生良好反响。
    黄澍先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2004年是民盟安徽省委会成立五十周年,省民盟准备出一本书画纪念集。他是五十年代加入民盟的老盟员,虽然当时已经八十八岁高龄,但得知消息后很快送上自己精心创作的书画作品,其为人处世认真负责的态度于此可见一斑。出于对他作品的喜爱和人品的敬仰,我觉得应向社会广泛介绍和宣传这位文化老人的业绩,就向省文联负责同志杨屹建议,由省文联和省民盟及省书法家协会联合为黄澍先生举办一次书画展,杨屹同志完全赞同。可没想到我将这消息托黄山学院朋友转告他时,他却婉言谢绝了。不久,我利用到黄山出差的机会,特地拜访黄澍先生,当面向他再次表达此意。他老人家首先感谢大家的关心和美意,接着话锋一转,说他虽然爱好书画诗词,但坚持“三不主义”,即“不办个展、不出书画集、不出诗词集”。前几年就有人愿出资帮他出版书画集及诗词集,他都推辞了。他还谦虚地说:“我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大家对我过誉了!”当今之世,不管是名副其实或名不副实的书画家们,几乎都使出浑身解数争相办个展、出书画集,以扩大名声,抬高书画价格。而黄澍先生却坚持“三不”,这既是他对自己作品思想艺术价值充分自信的表现,更显示了他抵制时俗潮流,风标独致的神彩。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