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佳作

历史人物的艺术再现

时间:2012/05/28

 历史人物的艺术再现——读《暗枪》

  

   《暗枪》(裴章传著)即将出版,我作为它的第一读者,今年春节期间,一直沉浸在书中人物王亚樵的传奇一生之中。

  这部六十万字的传记小说,是我近年来所读到的最引人入胜的作品之一。作品内容十分厚重,艺术上颇有自己的特色。从时间的跨度上看,它以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将清末民初直至抗战爆发前夕的中国社会,都真实地展现了出来,再现了王亚樵波澜壮阔、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

  王亚樵1887年出生在合肥磨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这个被众多媒体广为渲染的“民国第一杀手”,是个知名度颇高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牵涉到这段历史中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他最后的结局是被蒋介石指使特务头子戴笠派人暗杀。

  要写好这样一位相对复杂的历史人物,实非易事,这就需要作者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衡量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需要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和视角。

  王亚樵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底层,自幼就目睹了豪强、清廷官吏压榨劳动人民的残酷现实,又值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瓜分中国之际,清廷媚外无能,民族濒临灭亡,这就形成了王亚樵嫉恶如仇、除暴安良的性格和同情弱者、同情受苦民众的心理。他一生仰慕孙中山先生,追随孙中山先生,有强烈的爱国精神;1927年,他又目睹了蒋介石倒行逆施,发动“四·一二”大屠杀,无数革命志士遭无辜杀害,国共合作、三大政策一扫殆尽,北伐中道而废的种种黑暗,至为伤感,于是,他此后多方联络反蒋势力,坚定地反蒋抗日,多次组织暗杀蒋介石的行动,以致蒋介石听到王亚樵的名字,“就牙根发酸”。

  裴章传正是抓住了这根主线来组织材料、安排情节的。举凡孙中山组织兴中会、同盟会、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讨袁、进行护国运动、二次革命、反张勋复辟、反曹锟贿选、组建国民党、抱病前往北平进行南北谈判、直至在北平去世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就自然地成为书中的一条主线,将王亚樵的生平活动,与此条主线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就形成此书内容的经纬,这样的安排,使得全书脉络清楚,主次分明;同时,也使得此书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有了明显的思想深度与广度。

  在清末那个动荡的年代,王亚樵个人摸索着前进,就犹如黑夜里行船,后来,他接触到革命思潮,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便如一盏明灯照耀着他,作品依次写到了王亚樵一生与孙中山的多次交往,直到孙中山不幸辞世时,他接到电报赶到北平去参加孙先生的后事料理;其后,他又一直坚持践行孙中山的遗训,与反动的黑暗势力作顽强的抗争,直至1936年被戴笠暗杀。

  这部作品的深刻性,就在于作者将这个典型环境写好了,环境典型、真实了,人物活动就有了自由驰骋的天地,就有了展现其性格的大舞台,读者也就就有了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作品中涉及到孙中山、袁世凯、曹锟、吴佩孚、卢永祥、胡汉民、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蒋光鼐、李济深、李立三、孙科、宋庆龄、戴笠、胡宗南、孙传芳等这些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出现,作者也都按照历史的原貌,真实地叙述、描绘,让我们见到了那个已经成为过去的活生生的年代,这与作者以唯物史观进行关照是分不开的。

  这些历史事件,在书中,根据需要,有的详写,有的略写,王亚樵就活跃在这样真实的历史时空之中,王亚樵的人生经历与此紧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以王亚樵的一生来贯穿这些历史事件,既做到了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又达到了十分成功的表达效果。其中受卢永祥之邀,到湖州出任浙江纵队司令之职、派人刺杀日本派遣军司令陆军大将白川义则、上庐山刺杀蒋介石,以及刺杀宋子文、在南京国民大会上刺杀蒋介石、汪精卫等情节,都写得异常精彩,而这一切皆与书中那一根主线密切相关。

  在人物处理上,写王亚樵与上海滩流氓头子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的关系,同样写得十分精彩。上海滩这批青红帮地痞流氓头子,本来是谁也不敢惹、不敢碰的,可是王亚樵却偏偏就敢于和他们作对,他们对待王亚樵,也既恨得咬牙切齿,又惧怕三分。书中对这些微妙关系,多所描绘。写得既曲折有致、跌宕起伏,又合乎情理,顺理成章。我们读到这些章节,有时紧张得不得不捏一把汗。这些都表现出作者洞察社会生活、人情世故的智慧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部传记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写法,传统小说的传奇性、诗意的渗透和白描手法的运用,在作品中都得到充分体现。比如,王亚樵到南京住进旅馆,这家旅馆恰巧就是合肥人开的,店主原来是李鸿章手下的兵勇,后来就留在南京谋生了;王亚樵和手下的弟兄初避难到上海,人生地不熟,先进一家饭店,解决饥饿问题,碰巧这家饭店就是当年跟随李鸿章一同进上海、又留在上海的一个兵勇开的,这些无不体现出传奇的色彩。这样的地方,书中还有很多。书中随处以古诗词作赞、作评、作衬托,这些诗词歌谣的运用,增添了作品的诗意,而诗意的渗透,同样是中国传统小说的特色。白描手法的运用,书中更是随处可见。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5岁的王亚樵与乡人李元甫、王传柱、张朝阳、李小一等,响应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与柏烈武接洽,由王亚樵、李元甫、王传柱担任合肥革命军正副司令,在合肥李文忠公祠组织军政府,宣布独立,撤销清廷在当地的一切官吏;而孙品骖由同盟会上海总部领到委任来合肥,与巡防营季光恩、团练使袁斗枢,也在合肥大书院成立军政府,宣布独立,实际上他们搞的是一场“咸与维新”的假革命,后孙品骖竟然将李元甫、王传柱、李小一等,以议事为名,骗进他的军政府抓起来枪杀了,王亚樵因下乡集合队伍,逃过了一劫。这一血的教训,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充分暴露了出来。这和鲁迅《阿Q正传》的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段情节的记叙,采用的基本上是白描的手法。

1921年,王亚樵接管上海安徽旅沪同乡会这一情节,同样写得十分精彩,原来的安徽旅沪同乡会会长,是早先由李鸿章安排的一位满清的遗老,他留了条辫子,实际并不为受苦有难的安徽籍同乡办事,王亚樵去求助,不理不睬,他与之周旋,先是剪了他的辫子,让他拿出钱来,又警告他,他吓破了胆,逃到苏州去了,再不敢来。这段细节,绘声绘色,威武雄壮,能够看出王亚樵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敢作敢为的性格。

  除了众所周知的暗杀之外,其实王亚樵的一生中,同样有声有色、有义有情。1923年,他到浙江湖州任浙江纵队司令;1924年,他随柏烈武去河南,担任胡景翼的河南混成旅旅长;1932年,他任淞沪抗日义勇军司令,积极配合19路军抗日,次年又赴福州参加成立福建人民政府。写这些经历,作者一般也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来交代事情的经过,表现人物,将王亚樵在军事上、组织上、指挥上的才能充分地展示了出来。

1923年,戴笠、胡宗南经胡抱一介绍,加入王亚樵在湖州所成立的将校队为队员,因而胡、戴均以王为师,既是他的学生、部下,又是他的结拜兄弟。就这样的关系和真实的本领来说,实际上,戴笠根本就不是王亚樵的对手。王亚樵在广西梧州五十里外的李济深家乡的一处庄园里,本来胆大心细一生的他,由于太过看重与红颜知己的感情,陷入了戴笠设置的陷阱之中,在最后的关头,他仍然表现出机智和临危不惧,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害。

  民族特色是这部作品的基本色调,但作者同时也融合了一些现代的表现技法(如蒙太奇、时空变幻等),使得《暗枪》具有了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这也为当前人物传记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径。

  还有一点应该提及的是,作为历史人物王亚樵同乡的一位作家,裴章传在书中表现出了十分浓郁的乡情:合肥话、合肥菜、合肥的小斧头、合肥的民俗民意民情,在书中几乎随处可见。这样的写法也是其他的作者写同类作品所不能做到的。作者写这位家乡的历史人物,赋予了浓厚的家乡情调、地域特色,相信《暗枪》出版后会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我们期待着。

(文:黎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