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汶川大地震后,松潘被中央确定为安徽对口支援县起,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四川小城,忽然间在安徽家喻户晓,阴晴冷暖无不牵动我们的心。这次由省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潘小平牵头,作家许春樵、舟扬帆、赵宏兴、苗秀侠、李国彬、摄影家温小龙、贺建军、文学院办公室主任雷曼等组成的作家代表团赴松潘采访,在我是盼望已久。行前几个月即有动议,但因各种原因一再延期,直到2010年7月16日,才最后吹响了集结号。当晚9点左右,我们一行11人在合肥骆岗机场聚齐,换登机牌、过安检、在登机口坐定,一切顺利,就等上飞机了。
然而此时,机场广播里温柔的女声,却不断地发布通知,由于天气的原因,当晚几乎所有的班机都延误,而且何时起飞,遥遥无期。潘小平趁此机会,把各人负责采访的内容又确定了一遍:许春樵是“援建办”、舟扬帆是支教、赵宏兴是支医、苗秀侠是基建、李国彬是民生工程。她强调说,“需要大量的图片”,用手点点小龙和小贺,意思是图片他俩负责。
我和雷曼领到的任务,是写随行散记。
我们是分两批于16日23点和次日凌晨1点到达黄龙机场的,迎接我们的是王刘生主任亲切的笑容,洁白的哈达和美丽的藏族姑娘。王刘生身材颀长,乡音浓重,见到我们格外激动,心情不可言状。车子一路下来,窗外是暗沉沉的高原之夜,山风呼呼作响。旅途中淤积的浊气瞬间消散,我不由得在心中喊了一句:松潘,我来了!
第一站是“援建办”。一座二层小楼,迎面挂着一幅大红标语:决胜9·28!决战5·12!中央要求各省对口援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9·28”已近在眼前。
“援建办”常务副主任刘健的讲话风趣幽默,在常规的项目介绍中,穿插一些安徽人在松潘的小故事,什么原住民老米嫁女等等,笑声不断。规划图上,美丽的岷江穿城而过,两岸楼房错落,绿树成荫,桥梁如彩虹飞架江面。我们都有些迫不及待,要去建设工地看看。
松潘天气多变,昨天还是细雨蒙蒙,今天就是艳阳高照。在川主寺岷江河段生态护岸工程工地,我们意外地遇见了水利专家王维雅,她是技援队唯一的女同志。王工程师衣着整洁,软软的南方口音,很儒雅。她对“岷江五桥”情有独衷,介绍时用的都是文学语言。岷江河岸生态护岸工程,生态为第一要素,重在与自然山水相融,科技含量很高。两岸逶迤跌宕,是民族文化长廊、特色餐饮水街和都市酒吧水街。廊桥的横梁上,是唐卡风格的佛教故事,松石绿、珊瑚红,令人目不暇接。岷江对岸的山坡上,是双臂高举一手鲜花一手钢枪的红军战士铜像,见证着那段光辉历史、峥嵘岁月。
站在岷江左岸,天空纤尘不染,白云舒卷变幻,寓意深刻的“兴川”桥塔直冲云霄,顶端金光闪闪。一位年轻的喇嘛正在做介绍,人们围着他,神情肃然。后来知道,他是朗依寺转世活佛阿旺尼美,“兴川”大桥充满藏文化元素的色彩和图案,就是出自他的建议。我们纷纷上前与活佛合影,活佛沉稳地微笑,气息安然。
没想到的是,我们和阿旺活佛还有后缘。
负责采访基础工程援建的是苗秀侠和温小龙,重点是牟尼沟隧道工程。牟尼沟是有名的风景区,距松潘约30公里。下楼时,省公路局副局长孙东根已坐在越野车里等待,开车的是安徽武警帅小伙王亮亮。出了松潘城,一路颠簸,灰尘扬天。但风景优美,绿色的草地间是遄急的闽江,水哗哗流淌。青稞快成熟了,有人在收获莴笋,一片老熟的秋光。到了隧道口,我们穿上棉雨衣和长筒胶靴,因为太大,只能趔趄着走。隧道口的半坡上,有几排活动板房,是工地办公室、宿舍和厨房。隧道里泥泞昏暗,头顶不停地滴水,负责摄影的小龙抱怨光线太暗,照片效果不好,不过也没有办法。
采访就在在简易板房中进行,这里也是工地指挥部,墙上挂着施工图。技术骨干和项目经理们,都特地换了衣服,重大节日一样。一位福建项目经理,脖子上挂一条指头粗的金项链,还有一位留着彝族发式,与众不同的样子。座谈会气氛活跃,七嘴八舌,互相补充。苗秀侠说要细节、感人的细节!众人皆指着芜湖来的工程监理缪杰,说细节找他要!
缪杰今年26岁,已经两年没回家了。他有个女朋友,但两年来从未见过面,只是在电话里交流。说到父亲,他的眼睛红了。
安徽援建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再苦再难,也要保质保量!
车在川黄公路上艰难地行进,与遄急的泯江背向而驰。
雪山梁位于雪宝鼎腹地,是涪江的源头,海拔4000米左右,是川主寺进入黄龙沟的必经之路。车过川主寺时,这一段路已修好,车行平稳。沿途公路一侧的石壁上,绘有民族风格的藏族八宝壁画,线条圆润,色彩祥和。听王刘生介绍,这也是援建项目之一,投资3000万元,对川主寺等14个乡镇公路沿线,进行村寨房屋风貌整治,打造“点精、线美、面靓”的民族文化长廊。
车越行越高,路也开始颠簸,想起新知道的一个词“地质破碎”,深有感触。路两边岩体破碎严重,巨石临空,摇摇欲坠,不时有碎石从山上滚落。风开始强劲,雾一阵阵涌来,能见度只有几米,一车人都不说话了。在海拔4000米的高度,山路盘旋,风冽雾浓,岩石松动,人不由得就提心吊胆起来。车在刻有“雪山梁”三字的路边停下,风更大了,刮的我们睁不开眼。大雾夹着细雨,一阵一阵袭来,让人止不住打冷颤。在挖掘机上劳作的工人,和在大风中测绘的技术员,7月里都穿着羽绒服,被高原强烈紫外线照晒的脸膛,黑红皲裂。茫然四顾,大雾弥盖了四周的沟坎和群山。我们就像匆匆过客,采访结束即离开了雪山梁,回望援建工人的身影,在大雾中隐隐绰绰,渐行渐远。
这是我们在松潘的最后一天。
上午在松潘县委会议室座谈,会议由副县长何强主持,参与的松潘干部都年轻、阳光、朝气蓬勃,这是他们给我的总体感觉。座谈会之后,采访就算正式结束了,下午,松潘县委宣传部常委部长秦远波和宣传部办公室的杨主任,带我们去若尔盖草原。
路非常好,似一条白色的飘带,随意飘落在绿色的地毯上。和我想象的那种一望无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不同,若尔盖草原的草很低矮,紧贴着地面。但连绵的山坡,起伏的草地,色彩明丽,线条柔和。路边不时出现牧民的帐篷,是农牧文明逐草而居的痕迹。骏马奔驰,鬃毛随风扬起,宛如图画般美丽。
站在红军长征四方面军会合纪念碑的前,心中百感交集。据史料记载,约有一万多红军将士长眠于若尔盖草地。不知今天,我们站着的这片草甸,还有没有他们的足迹?
在若尔盖草原,秦部长带给我们的最大惊喜,是“撒龙达”。
在一个硕大的玛尼堆前,蓝黄绿红白五色印有经文和图案的经幡被风吹的呼啦啦作响,如潮如雷。秦部长和杨主任抬了两个大纸箱过来,我先以为是矿泉水,待过去一看,却是一叠叠五颜六色的方形的小纸片。秦部长分发给我们,说这是“龙达”也就是“风马”。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拿在手中仔细看,有红、白、蓝、绿的颜色,上面印有图案,十分精美,正中是驮着火焰的宝马,四周有雄狮、飞龙、神鹰、法轮、法螺等图案。
秦部长让我们在玛尼堆前,把一叠龙达高高抛起,口念祝福,在藏族的民俗宗教中,龙达是献给神灵圣洁的贡品,祈祷神灵保佑人们幸福平安万事如意、消灾祛祸。我们依照秦部长的做法,把一叠叠龙达向天空中奋力抛去,顿时,五彩斑斓的龙达像纷飞的彩蝶飘飘洒洒,随风飞舞,又翻卷旋转升腾。仿佛有神秘的力量把祝福通过延伸的形式借风传递。
我们一次又一次向空中抛洒。龙达,请带去我们的祝福,我在心里默默祈福,愿神灵保佑我们平安幸福,保佑大地五谷丰登,保佑灾祸不再发生,保佑所有的人们万事如意,健康快乐,吉祥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