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论坛

《戈壁母亲》的母亲形象与人物群像

时间:2010/12/28

倪和平

    近期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正是《清明》杂志于二00六年二期发表的中篇头条《母亲和我们》改编的。该剧的编剧,因此在内容上完全忠实于原作,该剧由中央电视台影视剧制作中心拍摄,小说作者韩天航也是编剧之一。

   《戈壁母亲》讲述了一个跨度近半个世纪的家庭历史与岁月沧桑的故事。刘月季比钟匡民大六岁,是钟父看中了刘的人品,才逼着儿子娶了她。这个婚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幸的种子。十八岁的青年学子哪里看得上识字不多的大媳妇?在他们有了两个儿子后,她仍遭丈夫冷遇,而为了逃避她,钟匡民参加了八路军,且一去十三年杳无音信。刘月季用自己柔弱又刚强的双肩,支撑起一个有老有少,独独没有丈夫的家庭。她服侍公婆到老并为他们送终;养育两个儿子长大,并万里寻夫为他们找到父亲。她有着自己可以被丈夫抛弃但决不让儿子们失去父亲的朴素信念,为儿子她留在了溽热严寒相逼、终年风沙弥漫的戈壁大漠,并始终如一地弥合父子间紧张的关系尽量使之和谐,全心全意地帮衬离了婚又娶新妇的“丈夫”和他的一家。

    她为屯垦戌边的兵团战士们做饭、烧水、种菜,与他们一起战干旱、抗洪水、打恶狼,更与失去人性和理智的“造反派”们针锋相对。她不仅养育了几个孩子的生命,更培养了他们的品质与精神。她心里装着所有人惟独没有她自己,她的牺牲与博爱,将人性的光辉发扬到极至,她凛然屹立在荒漠戈壁,为她周边的所有好人撑起了一把保护的大伞。

    当初,为了老迈公公的恳求,她屈辱地给丈夫下跪;在找到丈夫后,面对无望的婚姻时,她以自己的退出,成全了钟匡民的幸福;在儿子们大闹父亲婚礼时,她不仅为钟匡民和孟苇婷解了围,还告诫儿子们不能这样对待亲爹。她内心对钟匡民的爱,早已刈除了情欲的成分而博大起来。在以后的岁月中,她无数次地帮他渡过难关。她视孟苇婷如同姐妹,帮她平安地生下女儿钟桃;并用驴奶喂养无母乳的钟桃;又在孟苇婷落难时悉心呵护;孟去世后为她送终且给了托孤的钟桃深厚的母爱。不仅如此,刘月季还顶着巨大的压力,收养抚育了随母寻父,后因母亡成为孤女的程莹莹(钟柳);收留了寻亲未果、濒临死亡的向彩菊;保护了追求美满婚姻的刘玉兰……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展现出刘月季宽厚博大的仁爱胸怀,可谓感人至深。她用自己的一生珍爱着哪个不爱她的男人以及和他有关的所有人。

    歌颂母爱和母亲,虽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不朽的主题,但韩天航刻画的母亲刘月季形象,不仅为众多母亲画像的长廊增光添彩,更是对中国传统女性美德的丰富与突破。我们看到,刘月季的果敢与决断是超出牺牲奉献局限的亮点。比如:在老家时,当她得知钟匡民想与她离婚,村公所正想为其办理时,从未出过门的她,果断地带着孩子踏上了从山东到新疆的寻夫征程;一旦发觉与丈夫和好无望时,便立即主动与钟匡民离婚,让他获得真爱。当前夫带着部队向更为艰苦的荒漠进军时,她毫不犹豫地跟上他、照顾他;当造反派强迫孟苇婷搬家时,她泼出老命,义正辞严地斥退了他们……

    刘月季在处理大儿子钟槐和刘玉兰的关系时,展现了极高的人生智慧与道德的力量。团政委郭文云好不容易接来了比他小二十多岁、曾在老家逃婚的年轻姑娘刘玉兰,却因她爱上了钟槐,死活不想嫁给可以当他父亲的郭政委了。刘月季由起初的劝阻到后来的帮助,是出于自己深知无爱婚姻的痛苦,怜悯走投无路想要自杀的姑娘,才挺身而出地保护为婚姻一逃再逃的刘玉兰。

    面对怒火中烧的钟匡民、难堪怨怼的郭文云,以及初涉爱河且内疚的钟槐,她用悲悯的情怀和博爱之心,分别化解疏导,终于使三个男人都豪气义气勃发,显示出人性的美德与大爱的光辉。此后,刘月季将收留的老姑娘向彩菊介绍给了郭文云,一波三折地成就了一桩美好的姻缘,也让刘玉兰终于与钟槐走到了一起。

    刘月季的自尊、自强、自爱,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是包办婚姻,但刘月季在洞房第一眼见到钟匡民便深深爱上了这个有学问的小男人。并不完美的性生活和丈夫的抛弃并没有让她怨恨,她将爱埋藏在心底,并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始终如一地帮助这个开始讨厌她后来敬重她的男人。为了这种纯情的爱,她吃尽新婚时的屈辱,挑起了孤儿寡母的重担,万里寻夫终被弃,但她从容地将年少时的情爱转化成宽容的博爱,仍将一生奉献给了钟匡民。孟苇婷去世后,钟匡民对她越来越敬重,很希望她住到自己身边来。刘月季却自尊且清醒地认识到“他在困难需要帮衬时……觉得你有用;可当他日子过顺溜了,你再戳在他眼前,他就会嫌弃你,你就是个多余的人……”自爱自尊的刘月季毅然地选择离去,因为她明白敬重不是爱情。她对钟桃说:“你妈在世时,娘去住两天没关系,但现在去住,人家会有闲话。娘作为一个女人,也不能这么贱!”这就是一个女人的不普通和洞悉人性的伟大之处,也是不同于以往母亲形象的新颖之处。

    该剧的出色还在于,以刘月季为中心,众星拱月般地写出了一批洋溢着亲情、友情、爱情,以至爱国爱民之情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他们相互映衬、烘托,不断丰富着作品的内涵,使得作品越加生动好看,丰满圆润。

    一组人物是以亲情为纽带的: 

    钟匡民不仅英俊还是个战斗英雄,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边疆屯垦戌边的艰苦事业。他有知识也不乏柔情,追求真爱也忠于祖国和家庭。起初我们对他抛妻弃子的行为十分不满,但随着故事的推进,他的所作所为,让我们对他的理解与敬重便油然而升。

    大学生孟苇婷出身资产阶级家庭,但投身了革命,并追随钟匡民来到边疆,她漂亮洋气,一心追求自己的所爱。当她的经历丰富起来,又了解了刘月季高尚的人品后,深深忏悔到“我错了”。她善待刘月季和她的儿子,让他们都有了较好的前途。她与刘月季一起在建设、保卫边疆的磨难中,互相帮扶。她虽然死于非常年代,但也是祖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作品超出了所谓的浅薄的三角关系,情敌立场,弘扬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这也是超出了一般三角关系的俗套描写。钟槐、钟杨、钟柳、钟桃和牺牲的儿媳刘玉兰以及后来的儿媳赵丽江,也都是奉献、建设边疆的出色青年。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不具有平凡人所具备的英雄色彩,自然会让观众喜爱不已。

    另一组人物是以友情为纽带的:团政委郭文云、工程师程世昌,郭的妻子向彩菊等,这些人物不仅各有性格和丰姿,同时又与前组人物有着紧密的关系。向彩菊实际上是程世昌的大姨子;钟柳是程丢失的亲生女儿……这些关系的展开十分自然、步步推进,使作品构成了一种丝丝入扣、难以剖割的血肉整体。让我们对这些人物也赞许有加。

    刘月季牢记住小时候父亲告诉过她的话:“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活在世上得留下个好名声,要不就白在世上走一遭了。”就是这个朴素的人生信念,照亮了刘月季的一生,也辐射到了与她相关的所有人的身上。人人都有尊严地活着,各个都没有虚度此生。她做到了一切可以做到又难以做到的事,从普通母亲升华为伟大的母亲。看了这些催人泪下的故事,观众一定会与剧中人物一样,由衷地生发出对刘月季的喜爱与敬重。正像主题歌中所唱:“这一颗心不知有多沉,它压得住岁月,也抵得上黄金。这一个人还能有多好,她养育了儿女,也养育了精神……啊——我们的母亲。”

    我与作者韩天航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作者与编辑的普通关系。近二十年的信、电频繁交往,己产生了很深的友谊。记得90年代初,我在自然来稿中,看到了他的中篇处女作《回沪记》,发现作品在叙事和技巧上虽有些不足,但内容贴近现实、表达的真情实感以及具有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都打动了我。与他就稿件的修改数次通信后作品终于得以发表。后来《清明》又陆陆续续选发了他的七、八部中篇。他的写作很慢但十分认真,看得出是一种融入生命思考的写作。他作品的主要人物都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普通人,都是品格高尚的好人,而且一部比一部写得好。他的《棚户记事》、《背叛》、《浮沉》、《我的大爹》等在《清明》发表后,都很快被选刊转载并搬上银幕、屏幕。其中《我的大爹》被改编为长篇电视剧《热血兵团》,获2007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可以断定《母亲和我们》改编的《戈壁母亲》一定会获得明年的五个一工程奖。

    最让我感动的是,韩天航面对许多大刊、名刊的拜访、高稿酬、请客等方式的组稿时,他仍将自己的每部作品都寄给了我。面对别人的质疑,他说:“是《清明》培养了我,啥时也不能忘了《清明》。”我以为,正是他的人品决定了他作品中诸多好人的品格形象。

    韩天航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十八、九岁就不得不离开故乡上海来到新疆。这一待就是四十多年,其中他经历了无数的苦难,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可他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他不仅为屯垦戌边事业奉献了自己最好的年华,也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素材,和对生命、命运、人性的思考。苦难不仅没有浇灭他生活的信念与理想,反而更催生了他文学创作的信心和激情。虽然他四十多岁才踏上了文学之路,但生活积累的厚重与强烈的表达真善美的愿望,使他一发而不可收,让他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我认为,一个作家只有具备了悲悯情怀与博爱的心胸,才能写出沉甸甸的心血之作,才能写好震撼人心的佳作。
   最近他告诉我,手头正在写的一部新的中篇小说,感觉不错,完成后仍然寄给我。让我们共同期待他写出更多更有分量的好作品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