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军在线

栽植在阳光里的精致

时间:2014/01/13

——序夏群散文集《指上花》
徐子芳

    朋友发来短信,说请为家乡一女作者即将出版的散文集写个序,我没有同意。一是不知作者其人,作品也未读过(不上网)。二是时令上已入伏,高温天气,手上还压着几篇催索的文稿,而且在前不久还谢辞掉为安庆一位友人书稿写序,以及协会的日常工作。所以不敢再接活儿。虽然一再推辞,但书稿还是寄来了,只好硬着头皮接下。
   《指上花》!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很美的名字,透着灵气。俗云:十指连心。顾名思义,这文章是用心血浇开的花朵了。它开在纤巧的兰花指上,那是何等精致的美呢?
    此时始知,作者名叫夏群,一个80后的文青范儿。她在《后记》中说,这些文章就像一颗颗种子,在心中“萌芽并顺着血液流淌,最终在指头上绽放”。果不其然也!
    接下来,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整理出几段空隙,以便静静地用心观看这花儿究竟是怎样的形、色、味?
   “那般无色无香,那般沉默寂然,许是我吧,然后为它起名一朵怜幽”(《一朵怜幽》)。一朵怜幽是作者网上写作的名字。这是作者的自恋吗?不是。“我微醺的时候,它笑了,笑得轻若尘,淡如烟。”夏群说,她住到哪里,都置有盆栽,让花陪伴。“或许本身是个安静的人,那些植物和我一样,不吵不闹,安安静静,只需要一点点阳光和雨水就知足,就能毫无保留地将它的美呈现给这个世界”。美人解语,花色生香。而这开在指尖上的花,是栽植在阳光里,既解语,也生香。花即文,文即人,人即花,是也。
    这么说吧,《指上花》的文字,真个叫千娇百媚,清丽温婉,无不风姿绰约,精致至极。作者无视尘世的喧嚣和萧然,以悄然独立的情怀,精心呵护用流淌的血点亮的生命香火。文字是空灵的,才情是满溢的,姿容是精致的。当然,也免不了有些“小资”味,小情调。那时,夏群还很年轻,活在当下,不是世外超人,世态使然,难免!
    夏群在《后记》中说,这部《指上花》全部是三年前的作品。朋友短信也说,作者“是80后,太年轻”。由此推断,夏群在开始写这些文章时,只有20多岁,那时她曾有过在江南雨巷的氤氲中独行的经历,为生计奔走,这或许是成就她文学梦想的另一个外在因缘吧。所以,她写出了这不与世俗相似而禅意脉动的诗意作品,无论是心灵对话,还是爱情叙事,花草物语,无不精致地表达了她那个年龄段女孩对生活的非凡解悟和独特视角。若论况味,我用精致二字以作表述。
    首先,是文采之精致。夏群有一种与生俱有的文学感觉,即人们常说的天赋。创作者有无这种先天感觉,是大不一样的。这个差别在不同人身上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后天的学习和勤奋能改变和缩小这个差别,但决不能消灭这个差别。否则,作品就不会有优劣之分。那些优秀的作家,有着超出常人的文学感觉,所以才有名作流传,不朽于世。优秀不等于伟大,真正称得上伟大的作家,又是极少数,如屈原、李白、杜甫、王勃、曹雪芹、鲁迅,等等。不要误会,我不是把《指上花》与文学巨子的作品做比拼,我只想证明一点,夏群是有创作潜质的,她的文学感觉高古、典雅、绮丽,有别于他人。就像是一座富矿,如何用最先进的方法去开采,让它彰显巨大的价值,夏群的笔锋总有独特的指向。读《指上花》,有种隐隐的震撼,作者如此年轻,就有如此才情,是值得人们期许的。
    这里,不妨摘引若干片语以证。如写夜,“夜在我的思索之中,变得更深。”(《露珠》);写蝉,“活在喧嚣中,表达的是寂静之味,死在寂静之中。”(《蝉》);写夕阳,“夕阳是历经沧桑后的沉稳与饱满,是经过多舛后的坦然与淡定。”(《我,自白》);论人生,“人生,有时就像一杯寡淡无味的水,你可以不重视它,但同样的,你也离不开它”(《白水》);即使是常走的路,“一来一去之间,相同的,也是不同的”;至于一个人的写作,“利用文字,将思想细致地打磨,淘洗,沉积下最本质的精华。”等等。这只是开卷几篇中的摘句,即使不往后看,在这些篇章中,类似笔意精致而又极富思辨色彩(或谓禅意)的语句,比比皆是。这些句章,没有斧凿之痕,而是畅意的心曲,像山涧的泉水那样静静地流淌在作者的指尖,既令人神往,也让人怡情,旷达而飘逸。
    精致的文采,如同青春一样,是不可复制的美。它不同于喝着烈酒时的火辣,而是像品着清茶、听着民歌时的甘醇。作者的每个字,都像是从钢琴的键上弹出来似的,和谐美妙,清雅悠远,使灵魂得到皈依。
    其次,是生活之精致。生活的情趣决定文章的品味,翻着《指上花》的书页,让人看到了夏群生活情趣的精致。她的时间,除了工作(后面还要说到),就是在指尖上码字,稍有余闲,不是听音乐,就是一杯咖啡、一杯清茶,抑或观赏窗台的盆栽。她是一个极好静、喜清雅的女孩,一个当代难觅的淑女。音乐于她,不仅情有独钟,而且深悟其妙。最爱听琵琶曲《琵琶语》、《见或不见》;二胡曲《雨碎江南》、《风居住的街道》;洞箫曲《妆台秋思》、《枉凝眉》,等等。这些乐曲,由古典乐器奏出,或缠绵悱恻,或婉转清长,或温软典雅,天长日久地陶醉在这样的意境中,“将心放在闲处”,那份闲适,那份恬静,那份唯美,让人脱胎换骨,不想精致都不行。只有人的精致,才有文的精致。它来自“一种很柔很轻的心灵感知,像一阵温柔的风,吹进心湖,惹得涟漪无数的感觉”,折射出她的“淡淡身影”。
    咖啡和茶,则是夏群生活的另一种不可或缺。她认为,“品茶,品的是人生,悟的是禅理。而咖啡,与品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境。一份是淡泊,一份是清雅;一份是祥和,一份是柔媚。”绿茶清香幽雅,她品出自己的青春,“透过玻璃杯看七彩的世界”;碧螺春茶汤澄净清明,感觉那是她“最美的身姿与年华,演绎着无声蹁跹的舞蹈”;普洱茶味“厚重、深沉、且有底蕴”,则是她“期许中日后的人生状态”。饮茶进入到这样境界的人,人生已然是收放自如的优雅了。
    而在咖啡微酸苦涩和温润柔绵的香气里,却漾动着一个十年始见和期许的爱情故事。那次,彼此品着一样的咖啡,却是不一样的心情。他“绅士般喝着咖啡”,她“微微抬起头,去看窗外的雨,我怕眼中的泪掉下来。”稍后,“我们在雨中作别,我看着他转身,眼泪终于掉下来。”这发自青春期女孩内心的“独白”,惟其真实,才有感动。这种书写,将内心世界的柔美与外部世界的凝重并峙表达,不能不说是一种写作的范示。
    其三,是爱心之精致。一个16岁的女孩,领到了自己打工第一个月的工资789元,“我很激动,给父亲买了一件条纹短袖衬衫”,并在下班后赶到5公里外的父亲单位,已是“明晃晃的月亮挂在天上”。有一个如此有爱心孝心的女儿,是做父亲的骄傲吧!在“何处春江无明月”的江南之夜,这爱心是何等的精致和瑰丽啊!
    夏群的爱,也表现在与她先生牵手以及怀念亲朋好友的那些文字里。如写与她先生第一次见面,“你轻轻地唤我一声,我柔柔地答应一声,你笑而不语,我任红霞飞满双颊。”没有张狂的铺陈,只有简约的精致。这就是你不了解的夏群,“不会大声说我爱你”的夏群,一个让人始见即生爱慕的婉约精致的夏群。真正的爱,在她心中是无价的,也是唯一的。“人生来似乎就是为了等待,即便等待一生,能遇见一个对的人,就已足够。”“我只希望在你累了的时候,可以倚在我肩上看着我如花的微笑。”这就是她与自己的爱情过往,“爱一直都在,幸福也一直都在。”
    这样一个品位优雅、神貌精致、文字灵慧的女子,该是出身名门闺秀吧!非也!《指上花》说,夏群是从庐江山村走出来的贫民女孩,惟一的是父母是读过书的,使她从小身上就染着书香。然而,16岁的她,为着生计,就远走他乡,来到父亲的身边,在苏州名镇木渎一家服装厂做“童工”,吃着5角钱的饭菜,与比她还小的许多童工住在铁皮房里,整日守在枯燥单调的制衣流水线上。一个月后,当父亲看到她最疼爱的女儿累得脱了形时,忍不住流下心疼的泪水!她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从自己第一个月打工钱中为父亲买了那件衬衫的。谁能说出,哪些大家闺秀可与堪比?
    后来,夏群又辗转来到上海宝山,一个叫刘行的小镇,同样是服装厂。时下遍布全国各地的服装厂,有外资的,有本土民营的,但“非人性化”管理的“恶行”报端上时有披露。夏群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陆陆续续写出了《指上花》,真的让人动容、折服,更令人思索和叹息!
室外,酷热难当,伏日飙威;室内,《指上花》香韵袅袅,沁人心脾。作者的才情、姿容、眼光、懿德,在《指上花》中立体化呈现着,每朵花都流动着青春的芳馨,予人以慧达而精致、清奇而雅洁,饱满而超逸,取得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人文一体的艺术奇效。
    据说,夏群已在写长篇,以她的文学感觉和沉静内心,我相信,这是一位值得期待的文学之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