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军在线

小县城里的大专家

时间:2010/12/27

———记夏玉润先生
梅桑榆

    在凤阳召开的“凤阳花鼓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当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吴文科所长认真听完夏玉润先生宣读的《中国民歌〈菜莉花〉源流考》论文后,感慨地说:“夏玉润先生是一位小县城里的国家级专家。”
夏玉润,安徽凤阳人,上世纪60年代中期毕业于凤阳中学,学习成绩优异,但因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被大学拒之门外。“文革”初期,失学的他为了解决最低的生存需要,曾从事铺路、打石头、扒砂、拉车运货等谋生之业,后又下放农村、招工到水泥厂。出身使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使他感到前途渺茫,他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以音乐安慰自己迷茫的心灵,并由此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艺术,开始尝试音乐创作。后经过几番周折,得以调进凤阳县文化馆。
被称为“花鼓之乡”的凤阳,素有“凤阳三花”之称:即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为了掌握家乡民间艺术的资源,自1973年起,他踏遍了凤阳的山山水水,搜集有关资料,并将凤阳花鼓民间艺人作为重点采访对象。数年后,他对凤阳花鼓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并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这为他以后创作、研究凤阳花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2至1981年,是夏玉润凤阳花鼓音乐创作的黄金岁月。他自学了音乐专业的全部课程,熟练地掌握了民乐、西洋管弦乐的写作技能,先后为业余、专业文艺团体写过多部歌曲、歌舞、表演唱、舞蹈、大型歌舞剧,多次参加全国、省级文艺调演,其中歌舞《花鼓新声》、《欢送大姐上北京》,舞蹈《丹凤朝阳》、《绿秧红心》,大型歌舞剧《凤姐与阳哥》等,成为建国后凤阳花鼓音乐创作的精品。1982年安徽省文化厅与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共同录制《安徽民歌100首》,夏玉润参与了其中6首民歌的改编。这位从未经过专业学校和文艺团体培育过的年轻人,开始在安徽音乐界崭露头角。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为了探讨《凤阳歌》中所提出的问题,自80年代中期开始,夏玉润开始步入明史、社会领域,从中寻求朱元璋与凤阳花鼓之间的关联。他一头扎入学术的海洋中,被历史的浩翰多彩、奇诡多变的魅力所吸引,从音乐创作到学术的转换,他完成得十分轻松、成功。
他的妻子是一位上海下放知青,每逢寒暑假,全家便返回上海,此时的上海图书馆成了夏玉润的课堂。他把假日的全部时间放在读书和查阅资料上,多年来他积累了有关朱元璋与凤阳花鼓的大量资料。
1994年,他和热爱历史文化的同仁们在凤阳成立了“朱元璋研究会”,并担任了该会的秘书长。该会在凤阳成功地举办了“第六届国际明史学术讨论会”、“第一届朱元璋国际学术讨论会”。他还经常参加国际性、全国性的其它各种文化、历史等学术会议和学术组织,与中国文化界专家学者们长期保持交往。这为他开拓心胸,了解文化信息,为凤阳花鼓的研究与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自1989年起,在国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王森然学会、凤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组织下,他和凤阳30多名退休教师、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历时4年,编纂了长达350余万字的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剧目辞典———《中国剧目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他是本书的主编。1990年7月初稿告竣时,他与其他编写人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国家领导人习仲勋、刘澜涛、马文瑞的接见。在场记者询问:这部巨著理应为社科院或大学来完成,一个小县城如何能承担如此重任?中国著名戏曲家郭汉城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说:“这部书无论从规模、内容方面看,都是一项艰巨工程。编者对于如何编好这部书是经过较缜密的考虑的。”郭老对凤阳的编纂人员编成这部巨著所付出的艰辛发出由衷的感叹!正是这段经历,使夏先生对凤阳花鼓在戏曲、曲艺及其它民间艺术中的产生、发展、流传、影响,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夏玉润先生的作品远不止这些。自1986年他与另一作者合作的《凤阳古今》出版后,先后撰写、主编并出版了如下作品(其中有与他人合作):《希望之路———凤阳大包干的由来》、《起源———凤阳大包干实录》、《洪武六百年祭》、《朱元璋与凤阳》、《小岗村与大包干》、《明中都研究》、《千年沧桑凤阳歌》,其作品总字数达600万。在上述专著中,《朱元璋与凤阳》一书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语言叙述了明初数十万移民徙居凤阳、并由此产生凤阳花鼓的全过程。《小岗村与大包干》一书则通过小岗人的历程,揭示了建国后凤阳花鼓与小岗人、凤阳人的命运是一脉相承的。上述专著的编纂撰写,使夏玉润先生开始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角度重新审视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这把凤阳花鼓的研究工作推向更深入的层次。
    夏玉润先生在著书立说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凤阳花鼓的创作与研究。在此期间,他为电视连续剧《朱元璋》、电视片《征服饥饿的人们》作曲;创作一批凤阳花鼓歌舞作品参加全国、全省文艺演出;撰写了论文《凤阳歌初考》、《花鼓灯渊源考略》、《漫谈凤阳花鼓在艺术学科中的归属》等数篇质量很高的论文。特别是他在2001年与滁州广播电视局、滁州电视台共同撰写、拍摄了长达110分钟的三集电视专题片《话说凤阳花鼓》(后改名为《花鼓沧桑》),该片以纪实的方式,从多学科的角度,叙述了凤阳花鼓的形成、发展、流传、演变的全过程,记录了它在民间、宫廷、戏曲、曲艺、歌舞、民歌、影视、美术、雕刻、文学等各个领域的流传与影响,并对凤阳花鼓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做出的贡献,及其建国后与小岗人、凤阳人、中国农民患难与共的历程和中央三代领导人与凤阳花鼓的情结等等,作了系统、深刻的记叙。该片曾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播放,并在安徽、滁州、凤阳引起了较大反响。该片荣获安徽省两个一等奖、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三等奖。该片主题歌《花鼓沧桑》(赵以朴词、夏玉润曲)在当地广为传唱。
    2006年,凤阳县委、县政府举办了“第一届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由夏玉润先生提议并参与组织的“凤阳花鼓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凤阳如期举行。夏先生为大会精心准备了长达2万字的论文《中国民歌〈茉莉花〉源流考》。为了撰写这篇论文,他专程前往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进一步查阅了相关资料。
夏玉润已进入花甲之年,他把余生精力,继续投入凤阳花鼓的研究之中,投入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之中。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