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时间:2014/01/13

——《享受合肥方言》序
潘小平

    最近,一张“方言地图”在网络上悄然走红,在布满图标的地图上,黄色系表示客家话,蓝色系表示福建话,橘红色表示吴语,紫色系表示粵语,棕红色表示湘语,玫红色表示赣语,棕色表示晋语……从2009年开始草创,到2013年4月正式上线,两个美国人,柯祎蓝和司圆直,用这样一张“有声地图”,来记录中国“正在消失的方言”。
    当然,柯祎蓝和司圆直,是他们的中国名字。在“推广普通话”仍然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基调,英语越来越成为世界通行用语的今天,两个美国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英语和语言学硕士Steve Hansen(司圆直),和台湾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生Kellen Parker(柯祎蓝)为保持中国语言多样性所做的努力,令人感动。
    飞机、高铁、高速,飞驰的岁月,掩盖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乡思;普通话流播天下的当下,淹没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乡愁。随着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迫使汉语方言迅速退出社会流通的大舞台,与方言流失同步的,是文化传承的危机,是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消除,是民俗文化和区域情感消亡的危险。
    方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从文化学的角度上说,方言是地域文化得以沉淀的重要形式,是地域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是地域文化建构与传承的重要手段。方言的流失意味着地域文化的缺失甚至消亡,而方言作为“第一母语”,凝结着持有者真实的生活经验和鲜活的情感体验。
    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从这一文化高度,我们才能充分认识和肯定刘政屏的《享受合肥方言》。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兼容南北文化,其方言承载的民俗、趣味、情感、经验,丰富、鲜活、驳杂,是对江淮地域文化最生动的表达。过去,读张氏姐妹张允和的《张家旧事》,其中的方言俚语就曾对我构成极大的吸引,可惜很多在现代生活中都消失了。著名语言学家,吴语研究专家钱乃荣说:“方言是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茎。”钱乃荣致力于吴语研究和方言保护,曾研究开发“上海话输入法”,在吴语区乃至全国都引起很大的反响。而刘政屏的《享受合肥方言》,则是从民间的角度,对合肥方言进行的抢救性保护,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记录合肥方言难以置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重现它曾经拥有的强大和鲜活。在普通话主导的社会语境中,方言的生存空间日渐狭窄。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和人口的频繁流动,“闹门子”、“吵闲话”、“烈躁”、“三不三”等等极富表现力的合肥方言,在当下生活中都不复存在了,好在通过政屏的描述,我们得以认识它们,重新唤起那些逝去的记忆。
    很多年以前,刚到合肥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组名为《合肥方言考》的随笔,那时合肥方言带给我的惊奇不言而喻。而短短二十年间,我在文章中写到的合肥方言:“得味、”“崭”、“做夹子”、“搭披厦”等等,年轻一代已经不再使用,或是十分陌生。方言通过代际传播,现在的很多家长,在孩子牙牙学语阶段,就不许他们说方言,怕影响了普通话的发音。从小就割断孩子与方言的联系,加上学校的强制普通话教学,直接造成了方言的断层。而依照五四时期的语言学家刘半农的说法,方言是一种“地域的神味”,如此,合肥方言的消失,意味着合肥正在“失神”。
    所以“这一切才刚刚开始”,拯救方言,就是拯救地域文化,就是打捞民间记忆,就是提升文化自信。
    去做吧,让我们一起努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