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破解中国古典绘画空间“千古秘蕴”——读刘继潮的《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

时间:2011/06/08

    中国古典绘画的空间问题似乎早已解决。长期以来,“散点透视”、“动点透视”的空间理论,已经成为中国古典绘画空间问题权威而正统的理论,成为定论和基本常识。学者们一般不再关注中国古典绘画的空间问题的探究,而将研究的重点多放在中国画笔墨等问题上。

    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的“千古秘蕴”,真的已经破解了吗?中国古典绘画的空间问题真的已经解决了吗?我们对中国古典绘画写意性创作机制真的明白了解吗?北京三联书店新近推出的新书《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一书,对上述问题作出富有创建性的思考与研究,作出令人信服的解读与回答。该书由美籍学者成中英教授和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分别作序。

    在学风浮躁的时下,作者刘继潮先生能静心沉潜于中国古典绘画及理论的堂奥,数年如一日,殚精竭虑,终于取得令人振奋的学术成果。《游观》是当下不可多得、具有独立见解的学术性专著。本书采取“本体诠释”的方法与路径,突破“散点透视”的桎梏。作者沿着七十多年前宗白华开拓的中国画空间理论的理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以理性思考和实践体验逻辑论证了“以大观小”的真义。从而追溯中国古典绘画渊源及哲学基础——《易经》文化之“观”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大智慧,并紧密联系历代绘画创作经典作品,深入浅出地讨论中国古典绘画独特的空间观念与理路,为中、西古典绘画比较提供新的视角,进而引发思考如何继承与弘扬写意绘画传统这一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者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建构中国古典绘画自己独特的空间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游观——中国古典绘画本体诠释》,是一本值得学术界、绘画界和广大读者关注的好书。

    首先,《游观》作者在诠释中国古典绘画理论过程中,能突破固有理论“散点透视”的框框,回归民族传统文化哲学的丰厚土壤,紧扣中国古典绘画理论历史演化的文本,溯源探本。受美籍学者成中英《论“观”的哲学意义与易的本体诠释》学术成果的启发,刘继潮先生发现本体之“观”是中国古典绘画写意理论体系的源头活水;是统摄古典山水画创作体系的起点。“本体之观”的引入与运用,是对中国古典绘画空间观念研究的重大理论贡献。

    第二,刘继潮先生发现荆浩“物象之原”是中国古典绘画写意性生成的内在根据。他认为“物象之原”内涵有宇宙本体自然之义,当指物象之本源、本根,即世界万物自己原来如此的状态。既含有作为物质世界的自然之义,也含有自然而然即本然、天然之义。是道家的所谓“自然”。“明物象之原”就是要明白物象原始的、恒常的、天然的原生状态。古代画家对“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视觉经验,即是对“物象之原”的智慧感悟。刘继潮先生认为:物象之原是画家本体之“观”的前提;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基础;是不选择再现视网膜成像理路的内在根据。在书中,刘继潮先生拈出“本体之观”、“物象之原”、“视觉经验”、“层次空间”、“游观”等重要新概念。本书还对一系列中国画原理性词语进行了疏证,恢复其真义。刘继潮先生认为:“游观”式的本体之观和物象之原的动态互渗,阴阳摩荡,神遇而迹化,是古典山水画创作的内在机制。重建“游观”概念,意在解读中国古典山水画创作机制的历史真实,意在接近古代画家艺术实践的基本路径,意在让今人了解古典山水画创作的原貌与古人的智慧,进而厘清中、西古典绘画本体与方法的根本差异。

    本书的又一大学术贡献是:重建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时下研究笔墨话语是地道的、本土的、传统的;而空间话语是外来的、西方的、科学的,中国画整体理论中笔墨与空间的严重分裂状态是荒谬的。尤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在欧美掌控主流学术话语并形成学术霸权的背景下,作者能本着重彰中国文化、中国美术独特价值的理想,重建了中国古典绘画理论独特的空间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创新性的成果为中国美术界挣得一席之地,在欧美学术话语体系之外,开创出中国学术的领地,弘扬了民族文化,弘扬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写意精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