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对大别山红军和人民辉煌历程的致敬——读马德俊新著《我们在大别山上》有感

时间:2016/12/13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省文联、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反映鄂豫皖红二十八军艰苦征战历程的长篇小说《我们在大别山上》,已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绵延数百里的大别山是神州大地上最为神奇的山脉,她横亘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峰峦叠嶂,雄伟多姿。天台山、木兰山、万紫山、大雾山、大悟山和古角、桐山等众多山峰及金刚台、白马尖、天堂寨等簇拥着大别山主峰。自春秋战国吴国、楚国在此征战以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征战中原的屯兵之所。在现代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地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先后成功地举行了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创建的鄂豫皖苏区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块苏区,血沃中原,功在中华。
    中国工农红军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围剿”与反“围剿”血与火的经历中发展壮大。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是国共10年内战时期在大别山的一次激烈的较量,规模宏大、惨烈,情况复杂、尖锐,在10年内战史上并不多见。广大红军将士英勇奋战、慷慨赴死,苏区人民倾其所有、踊跃支前,无数红军先辈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和苏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牺牲精神惊天地泣鬼神。红军将士和大别山人民用鲜血写下的厚重的历史,是一部壮美的史诗。
    作者马德俊同志饱含深情、诗意地诠释了大别山红军反“围剿”的血与火的战斗过程和红军将士的心路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别山红军是用特殊材料锻造出来的精英,来自大别山的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先后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顺利进入陕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巨大的贡献。
共产党把大别山农民用理想号召起来,用纪律团结起来,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成为红军的大别山农民不仅完成了身份的转换,更是实现了脱胎换骨般的人生的质变。他们忘我勇敢、自我牺牲、尊严自觉,从而战斗英勇、一往无前。
    主力红军长征了,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大别山红军连续“清剿”,根据地丧失殆尽,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历史走进了一个“拐点”。就在这极端困难时期,大别山依然红旗不倒、革命烈火依然呈燎原之势,那是因为在大别山区,站出了高敬亭,1935年2月,重建了高敬亭为政治委员的红军第二十八军。
    只走过了32年生命历程的高敬亭,因为参加了中国革命,彻底颠覆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受尽剥削和压迫的农民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夺过武器打“豺狼”,用武装斗争的方式铸就了人生的辉煌。1928年,21岁的高敬亭参加农民运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豫东南道委书记、皖西北道委书记、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政治委员。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主力长征后,根据党组织安排,留在鄂豫皖地区坚持斗争。次年2月,重建红二十八军,任政治委员,领导边区党政军工作。在国民党数路大军持续“清剿”,根据地丧失殆尽,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极端困难形势下,高敬亭依靠大别山人民,以红二十八军为主力,开展了艰苦卓绝、战果辉煌的三年游击战争。
    三年里,为消灭大别山红军,国民党先后调动中央军、镇嵩军、东北军、西北军、黔军计17万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和数以几十万计的地方保安部队对高敬亭率领的红二十八军进行不停歇的“清剿”。
红二十八军兵力最多时都没有超过3000人,且武器装备极差,由于几乎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做依托,粮食、武器、服装只能从战场上缴获。三年里,红二十八军几乎是天天行军、天天打战。大别山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沟壑都留下了英雄们矫健的身影、愤怒的吼声和殷红的鲜血,就在这无数次的大小战斗中,红军将领高屋建瓴、运筹帷幄、排兵布阵犹如神机妙算,广大战士同仇敌忾、人人英勇、视死如归,把整个大别山排成了一个巨大战阵。给国民党军队以巨大杀伤,打垮、前后拖住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有力地支援北上红军,为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红二十八军在鄂豫皖边坚持的三年游击战争,确保了大别山革命红旗不倒,锤炼了革命意志,坚定了人民群众的胜利信心,凝炼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红军精神。
    以寻找红军为重要内容的马德俊走近了还不被人们完全认知的高敬亭、红二十八军及红二十八军改编而成的新四军四支队。为了走进那个峥嵘年代,为了走进红军将士的心灵深处,多年来,马德俊同志朝圣般地无数次走进红军及四支队将士战斗的战场,他仿佛走进了历史深处,看到了金戈铁马、听到了连天的枪炮声,英雄的红军仿佛就从他的身边一跃而起、冲锋陷阵……
    冲上去的红军定格在历史中,正是他们以血肉之躯,熔铸了人民共和国的脊梁,他们的革命意志成就了中华民族全新的价值取向。高敬亭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红二十八军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的倾情演绎和博大修为走进了马德俊同志的新著——《我们在大别山上》。
    这是一本120万余言的煌煌巨著,马德俊同志以其高深的政治修养和文学底气,饱含深情、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最为广泛地占有资料和饱满的、接地气的现场采风的基础上,实现了高敬亭及其红二十八军三年游击战争及东进抗日的宏大叙事。
    结束了三年游击战争,留给高敬亭的还有两年辉煌的生命历程。马德俊同志以其娓娓的、温润的、直扑人心的叙事方式向读者讲述高敬亭和国民党爱国将领卫立煌实现和谈、率领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的风雨历程。
    1937年7月15日,高敬亭致函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督办卫立煌,建议举行停战谈判,共同抗日。7月22日,红二十八军代表何耀榜与国民党代表刘刚夫在岳西青天畈汪氏宗祠进行正式谈判。7月28日,双方在岳西县九河朱家大屋举行签字仪式。高敬亭化名“李守义”,以红二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全程参与和领导了谈判。此后,双方均按协议条款实施,鄂豫皖边区很快呈现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新局面。岳西谈判,首开南方八省国共两党地方谈判成功的先河。1938年2月,红二十八军与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4月,率部展开于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5月,为配合徐州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作战,一部挺进到淮南铁路合肥至裕溪口段出击敌人。5月12日,在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居巢区)蒋家河口伏击日军,取得新四军东进抗日的首战胜利。徐州失守后,为牵制日军西进,执行保卫武汉任务,率部转至安(庆)合(肥)公路、六(安)合(肥)公路两侧抗击日军。至10月武汉失守时,高敬亭率领第四支队以伏击、奇袭战术,在大关、小关、范家岗、棋盘岭、铁铺岭、椿树岗、三十里岗、运漕、东山口等地,与日军连续作战数十次,有效地支持了正面战场作战,初步打开了皖中、皖东敌后的抗日局面。
    1939年6月24日,高敬亭在肥东县青龙厂被错杀。而且是被自己人错杀,这真切的历史悲剧和恣肆汪洋的文学张力一下子击穿许多人的泪腺。
    那位性格鲜明、大智大勇、战果卓著的璀璨将星就这样过早地殒落了,成为了回荡在历史深处的一声叹息。
    集党史专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马德俊同志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定拥护者。他的新著《我们在大别山上》是六安革命历史、是大别山红军信史,写人、记事,无处不闪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光芒,有许多精辟入里的论述,历史本身的逻辑和时代逻辑交相辉映,情感和理性被拿捏得十分精准,人物本身的性格及其演变,生活本真及文学逻辑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部书也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审读,被列为建党九十五周年、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创作重点图书和献礼图书。被中国作家协会列入重点扶持作品。
    《我们在大别山上》这本书,既是一门党史大课,也是一场文学盛宴。作者似乎不擅长于爆炸似的文字和想象,也不去编写演绎。他是靠细节的力量、思辨的力量来传达思想;在静静的描写中,还是传达出地域文化、风情和对人物命运的慨叹,有的章节读来让人为之落泪。
    新书《我们在大别山上》出版之后,进入北京等各大书店,已初步获得好评,进入2016年7月中国好书榜,8月中国军事好书。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