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丫山清风》:乡野清风下的反腐利剑

时间:2016/03/28

    理论家认为,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精神产品,它能够以独特的形式、形象和意境去感染人,影响人,塑造人;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人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文艺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思想教育功能,它的生动性与娱乐性,有利于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它的渗透性通过作品借助文艺载体,可以增强教育的易受性,达到很好的受众效果。因而,无论何时,教育功能都成为文艺作品不可轻视,不应抹去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
    丫山花海、石林风景,这些天然美妙的山乡旷野,带给人们心旷神怡的美感与惬意,然而人的精神领域是否与大自然一样洁净无痕?《丫山清风》就是这样一部拂动着山野清风,弥漫着浓郁地域特色,聚焦农村一线的国内首部反腐检察题材电影,它讲述的是现实中发生在“清溪县丫山镇”的故事,高度的责任心与正义感是此类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创作的根基与源泉。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百姓生活,以检察官打“虎”拍“蝇”,惩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为主题,通过检察官的办案故事传递正能量,生动再现“走复兴路,圆中国梦”的大时代背景下,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反对“四风”专项活动,反腐败、打“苍蝇”,以惩治预防职务犯罪为社会己任的利剑行动,因此影片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在此背景下它也体现了检察机关执法为民,求真务实,勇敢担当的时代检察精神,诠释“忠诚、公正、廉洁、文明”的检察机关核心价值观,向社会传递更多积极向上的正义力量,这也是树立、规范和督查行业作风的一面明镜。
    《丫山清风》是一部由检察官作家编剧、检察官饰演检察官,原汁原味的展现安徽检察风采和徽文化建设的优秀本土文艺作品;也是一部能够扎实深入实际,真实反映生活,细致刻画人物,在题材上敢于突破的反腐力作。创作者历经深入生活,打磨剧本,听取意见,反复修改,力求精益求精,为观众奉上一部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时代好剧。影片围绕蚁官大贪展开描述,以一起损害群众利益的毁林事件为故事源头,揭示当前存在于乡镇少数干部中“小官大贪”的渎职腐败丑恶现象,展示了以县委书记项远、检察长周磊、反贪局长钟灵、大学生村官朱旺福等为代表的时代先锋心系百姓,以人民利益至上,铲除腐败毒瘤的精神篇章。影片切入基层,从“小事”入手,人物鲜明、刻画深刻,剧中无论是检察官、腐败分子,还是普通的村民大众,都很接地气、栩栩如生。男主角谭林生是新任的清溪县丫山镇党委书记,他虽然心系丫山镇经济建设,但选择的方法是大拆大改,未免操之过急,缺乏体恤民情、尊重民意的温度。如在旅游项目规划方面,将百年茶园连根刨除建设成旅游度假村;在古镇改建方面,暴力强拆,引起了极大的民愤,人民群众或去检察院举报,或去县政府上访,一场惩贪风暴 ——“丫山清风”也随之展开。经过周密安排,有序侦查,检察院一网打尽了行贿者唐瘸子、受贿者王科平,也还了谭林生的清白,可谓是不放纵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影片对这些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的处理把握既层次分明,又立体生动,形成了一定的戏剧矛盾冲突,引领观众加深对故事人物与主题立意的深刻理解与警示度。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即便是配角的小人物也毫不马虎,特别是张二宝这个人物刻画得非常生动,他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普通农民,当副镇长伙同开发商侵害群众利益时,他奋不顾身手舞菜刀冲上前去,人物性格与爱憎情绪突显,很有生活质感与现实的说服力。
    当然,影片从艺术表现的角度上来看,手法略显单一,模式化的痕迹还较明显,处理也显生硬。但检察官写、检察官演,成为了该片的一大亮点,瑕不掩瑜其主题深刻的现实含义。由检察官本色饰演反贪干警,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自己演自己,可能更加具有来自生活的体验与真实感受。除此,剧中体现出的检察院文明办案、规范办案、人文办案,检察机关承担着惩治腐败、打击犯罪的重任,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平安保驾护航,也是对行业之风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明鉴与示范监督作用。因此检察机关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做到维护公平正义与保障人权并举,是法治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提高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是我们正在贯彻的执法理念,这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另一层含义所在。
    讲述丫山镇副镇长“王科平”收受开发商好处,伙同开发商侵害群众利益并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反贪故事,聚焦检察机关“拍苍蝇”、查处“小官大贪”的现实案例,主旨是惩治预防贪污贿赂职务犯罪。影片从现实中来,以小见大、鞭挞丑恶、匡扶正义,犹如一把清风劲吹下的时代利剑。《丫山清风》这部电影做到了,也给了人们极大的震撼与启示。

(文:李贵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