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徐味和《云水轩吟稿》

时间:2012/09/25

徐味(19242012),江苏沐阳人。中共党员。1944年毕业于苏北解放区灌沐中学高中部。早年曾在家乡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历任沐阳县青年救国会干事,区青救会会长,区学校校长、文教股长,1948年奉调入皖,历任《江淮日报》、《皖北日报》及《安徽日报》记者、编辑、文艺副刊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总编室主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安徽省文联常委、省作家协会秘书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省文联顾问,编审。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云水轩吟稿》是徐味的诗词结集,共收诗词120余首。其中绝句90余首,律诗近10首,词20多首。此外另辑有《续集云水轩吟稿》一卷。徐味长期从事行政工作,余事作诗人,每有所作,辄发自内心深处,诗名不胫而走,政名反被诗名所掩。

徐味早年的诗词作品,洋溢着年轻人对于新世界新社会的满怀豪情。如:

 

少年曾是抛家客,未归游子头先白,一意念苍生,关山万里程。

初衷终不改,独自歌慷慨,慷慨却生悲,豪情逐梦飞。

                                     《菩萨蛮·抒怀》

 

上世纪五十年代,徐味写有《城父怀古》,直斥当时的“共产风”与“浮夸风”,全诗如下:

 

千载兴亡逐逝波,悠悠白鹭起星河。

英雄剑戟埋沙岸,美女衣裳挂薜萝。

天下不愁佳士少,朝中只怕佞臣多。

名城旧事流云去,踏月归来发浩歌。

 

《七律·亳州赠别》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年荒时艰、饿殍遍野之际:

 

无端客里送君行,淮上萧萧木叶鸣。

雁过霜天惊旅梦,蛩吟雨夜动离情。

几茎白发添霜鬓,一寸丹心报万民。

不把山河收拾好,心潮如浪未能平。

 

文革中,《城父怀古》被视为反动透顶的“黑”诗,作者因此被关入牛棚。此后,徐味诗风更加凌厉剀切,究其原因,汤明珠先生分析得好,认为他的诗作“无论是咏史还是抒怀,也无论是纪游还是怀友——无不寄寓他悲天悯人的旷世情怀,诉说着生的无奈与不甘。”这种“无奈”和“不甘”源自他“亲自参与了新世界的创造,便对新世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认为既是新社会,那么一切都应该是新的,美的,自己流血流汗参与推翻的封建社会的东西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但现实是严峻的,历史是残酷的。”[1]读者因此可以读到这样的诗句:

 

抛了头颅换了天,一碑风雨纪年年,耳边仿佛有人言。

民气党风能好转,长眠地下也安然。勿须卮酒到灵前。

《浣溪沙·凭吊人民英雄纪念碑》

 

再如长篇古风《七古·大泽行》)中的章句:

 

曾言富贵不相忘,何以称王便病狂?

佣耕羞说当年事,惟恐尊严受损伤。

藉口轻威杀故人,无辜伙计却丧生。

妄杀一人非小事,寒透身边将士心。

寒心将士纷纷去,众叛亲离失旧部。

从此势孤军力薄,终于兵败死城父。

           ……

抚今思古黯伤神,不见超凡入圣人。

后人如把今人论,一似今人论古人。

 

诗人在其诗作中抒发政治抱负,饱含着特定年代的一名新社会新时代的建设者、一名知识分子对于党和国家的殷殷之情。此外,举凡人事苍桑,世态炎凉,屯邅困踬,忧患凋零,宦海浮沉,风涛莫测,都在他的笔下得到充分的表现。如:

 

当年似觉移山易,今日方知行路难。

留得豪情歌代哭,萧萧风雨暮凭栏。

                      《感怀》

 

廿载光阴逐逝波,亲朋犹问近如何。

此君早挂秋帆去,故地空余旧网罗。

                《哀罗秋帆》[2]

 

欲为苍生尽薄绵,自珍弊帚亦堪嫌,枉将惆怅付吟笺。

我道不才明主弃,人言玉殿正思贤,茫茫心事两无边。

                             《浣溪沙·抒怀》

 

慧过常人竟祸胎,忠贞秉性更堪哀。

悲啼不是怜双足,只为君王眼未开。

                   《抱璞岩》

 

莫谓群氓欠主张,黄巾不犯郑公乡,

为何兴国皆尧舜,反革斯文命一场。

                     《莫谓》

 

历史洪流涌大波,百年岁月易蹉跎。

风情已共秋心老,忧患相随白发多。

岂冀诗名垂宇宙,要留豪气壮山河。

人生富贵浮云耳,惟有丹忱不可磨。

        《自题〈云水轩吟稿〉》

 

《云水轩吟稿》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钱仲联评价说“纳须弥于芥子之境,良不易到,直言与婉陈,剑胆与箫心,两擅其胜。言皆有物,诗中有史。求之近代,羽王岑山民。燕子龛之亚也。”施培毅在诗集序言里认为:“蕴之为人,虽嫉恶如仇,而实敦厚豁达,柔中有刚,是多情种子,亦热血男儿。”

徐味笔调清雄俊逸,抒写题材广阔,感时抚事,寄兴遥深。诗中想象奇特,议论精警,字句锻炼精当。如《七绝·北海观日出》:“疏星淡月渐无痕,万物初归梦里魂。宿雨碧凝天半树,朝霞红透海中云。”、《七绝·庐山谣》:“白云缥缈半山腰,人道庐山气势豪。一自山中开大会,有人更比大山高。”诗中暗揄1959年庐山会议时期我国政治生活的一度某种不正常。再如:

 

海上尝闻有白蕉,如椽大笔欲干霄。

沾来春雨情何限,写到东风气更豪。

歌革命,颂今朝。请君乘兴一挥毫。

莫愁砚瓦无多墨,尚有江淮水半篙。

          《鹧鸪天·赠白蕉》[3]

 

整首词气象恢宏,而又运笔自如。《李蔡》则直抒胸臆:

 

李蔡为人在下中,居然高位列三公。

阿兄不解求荣术,却道终身运未通。

                  《李蔡》[4]

 

《喝火令·悼恺公》是一首悼词:

国破家亡日,天涯仗剑行。龙华高咏鬼神惊。最是无为大闹,风雨激雷霆。

此夕乘风去,琼楼最上层。屏开马列降阶迎,笑语相携,笑语慰平生,笑语铮铮铁汉,心似玉壶冰。

 

恺公为原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张恺凡。


 
 
 
[1] 汤明珠:《社稷苍生皆我病,最难冷眼作旁观——试论徐味〈云水轩吟稿〉》。该文另以《真诚的魅力》为题,载《清明》,1994年第5期。

[2] 该诗注释中说:“罗秋帆,广东番禺人。五十年代初,曾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副处长。后被错划右派,早已折磨至死。1980年家乡亲友来信询其起居情况,作者代为拆阅,不禁潸然泪下,当即以此诗书函背退还来信者。”

[3] 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县张堰镇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横溢,为海上才子,诗书画印皆允称一代。

[4] 李蔡,李广堂弟,曾任汉文帝的侍从,后任汉武帝的第二个丞相。

 

(文:王永华)

附件: